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政府采購活動中不乏精明細心的供應商,但就是再精明的供應商在投標中也難免百密一疏,時常會出現這樣那樣令人尷尬的失誤,因此當不小心出現失誤時,是選擇逃避,還是妥善處置,確實是令當事供應商頭疼卻又不得不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在投標過程中,沒有哪一個供應商愿意“失誤”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失誤”總會不請自到,面對“失誤”,能泰然處之的明顯較少,更多供應商的表現是惶惶不安,或躲或逃,有的中途退場,有的干脆“一去不回頭”
某地系統集成招標項目中A、B兩投標供應商的表現頗為典型。該項目采購概算達350萬元,付款條件也很優厚,開標當日吸引了包括A、B兩公司在內的共16家供應商前來競標,其中不乏業內巨擘,競爭可謂空前激烈。
開標在某日上午如期進行,當A 公司報出150萬元的超低價時,舉座皆驚,畢竟這樣的價格還不到概算的50%,而A又是全國知名的大牌公司。進入評標程序后,經過初步審查和對比,評委們發現A公司的報價出現多處失誤,單價應在100元以上的橋架,A公司僅報10元,僅此一項與其它投標商的報價就少20萬元,評委們要求A公司接受問題澄清,當工作人員前去通知時卻發現它早已不辭而別,直至宣布評標結果也未見其蹤影,打電話,不是占線,就是關機。次日,該公司代表卻來到招標采購單位索要投標保證金,招標單位問其昨天怎么回事,其稱價格算錯了,如果中標就虧大了。
同案,當公證員宣布B 公司為中標供應商時,投標人卻一臉的不高興,一言不發地徑直退出招標現場,讓人覺得很“反!,似乎有什么隱情。因項目時間要求較緊,當日下午,招標單位與該公司投標人取得電話聯系,對方稱已登上回程的列車,并說我們的報價出了問題,準備棄標,290萬元的報價做下來得虧30萬元,以后再無音訊。
“失誤”的出現基本屬于主觀問題,從引發失誤的原因分析,有的是常識性錯誤所致,有的則是未能“吃透”招標文件所致,還有的是明知故犯,歸根結底都是供應商自己的錯,錯就錯在“心太粗”
上兩個供應商的行為都很不負責任,直接影響自己的誠信形象,其實解玲還須系玲人,絕不能出現失誤就回避,避讓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逃逸是逃不掉的,處罰還須直面承受,撒手不管后果更嚴重。即使日后異地中標了,其它采購人一旦得知“前科”定會覺得不可靠,畢竟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太快,根本沒有一堵不透風的墻可供躲藏。
造成失誤的原因很多,供應商個人行為是主要原因,容易失誤的供應商大多在標前準備不足,以致倉促應標,誤打誤撞,錯誤百出,如前例所述及的A公司在價格問題上出現重大失誤,投標人坦言因時間不允許,不少項目根本來不及詢價只得匡匡估估,結果“走了大花”;還有些供應商明知故犯,失誤是意料之中的事,原因是“不作為”,僥幸心理作怪,在投標文件準備上不夠充分,不按招標要求提供相關資料,導致原本被大家看好也很把握勝出的供應商最終一聲嘆息,如某企業在參加計算機定點招標時,盡管實力雄厚,但它未按招標文件要求提供納稅憑證等重要的評標依據,結果以0.3分的微弱劣勢與定點資格失之交臂。
從失誤對投標有效性的影響分析,供應商在投標中的失誤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性常規失誤,也可稱為可糾正性失誤,如價格計算加總時出現錯誤、投標文件資料的排列順序等,這些失誤不構成重大偏離,糾正后也不會對原投標文件進行實質性改變,因而不會對其它投標商形成不平等競爭。另一類是實質性重大失誤,也可稱為不可糾正性失誤,這類失誤如果一旦糾正,將在實質上改變投標的有效性,對其它投標商構成不平等競爭。如:未按規定密封投標文件、未遞交投標保證金、投標產品的配置規格不符合招標要求等。投標文件密封、用印、投標保證金,表面上看是小事,卻很可能因小失大,導致無效投標,某招標項目,僅有的三個供應商的投標均因投標文件外購不符要求全部成為無效投標。某公司在某地公安四級網招標項目中,未吃透具體的采購需求,未能對招標文件作出實質性響應,“自搞一套”,所投產品的配置偏離了采購需求,在初審中未獲通過,成為無效投標。
“失誤”有時還真的難免,畢竟“得滿分”不容易,有了失誤并不可怕,可怕的重蹈前車之轍,供應商因而須建立一套完整的應對失誤的事前防范、事中處理和事后補救機制,盡量減少失誤特別是重大失誤的發生,不推不讓,勇敢面對,才能化“失誤”為財富
事前防范——力求減少“失誤”出現的概率。供應商在決定參與某項目投標前要認真研究招標文件的每一項內容,有不清楚的須在開標前及時地向招標方質疑澄清,不能稀里糊涂,囫圇吞棗,帶著問題去投標,必須盡量避免失誤。制作投標文件要把好質量關,明確專門部門專門人員制作投標文件,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多人多部門審核,層層把關,盡量減少失誤,保證文件的嚴謹性和完整性,不能“馬大哈”。注意避免出現關鍵性的重大失誤,如產品配置、價格、質量、服務等招標文件規定須作實質性響應的內容應力避失誤,在投標文件密封、用印、投標保證金遞交方式等細節問題上也要過細,以防因小失大,前功盡棄,成為無效投標。
事中處理——力求控制“失誤”產生的影響。如出現失誤,也不驚慌失措,而應冷靜分析,不可自亂陣腳,要對失誤的性質和內容作出及時準確地判斷,可以糾正的一般性常規失誤應立即請求在第一時間現場糾正,出現難以糾正的實質性重大失誤,絕不能不打招呼溜之大吉,一走了之,而應不躲不閃,通過正當渠道處理,檢討失誤給招標方工作帶來的諸多不便和麻煩,贏得招標方的諒解,以把失誤的不利影響和可能造成的損失壓降到最低點,給人以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樹立起負責任的形象,從而變被動為主動,為失誤的處理創造有利條件,以免陷入騎虎難下的窘境。
事后補救——力求相同的“失誤”不再重犯。事后,供應商應及時地對投標中出現的失誤進行深入剖析,追查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和導致失誤的癥結所在,吸取教訓,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補救,配強投標班底的力量,實施嚴格的責任追究制,以零失誤率為投標準則,力戒相同的失誤重現,新的失誤尤其是重大失誤盡量不發生,確保投標質量。
編輯:ronvy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8-10/2008106855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