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的歷史
1820年,丹麥的奧斯特,偶然中發現一條通有電流的導線,當貼近磁針時,磁針就會偏轉,不再指向北極了。電流和磁石這兩種奇妙的現象,原來人們以為是毫無聯系的,現在竟發現有這樣的聯系,引起了世界科學家們的注意。法拉第也立即被這一發現吸引住。
法拉第通過實驗和研究得出結論:金屬線與磁石之間的相對運動是產生感應電流的必要條件,他又進一步引入了磁力線的概念,總結出被后人稱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定理。為了使磁電為人類所用,他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電磁感應發電機。
現在發電機的種類繁多,如同步發電機、異步發電機等;容量從幾微瓦到上億瓦;發電方式各不相同,有火力發電、水力發電、風能發電、核能發電等。但是他們的原理卻是與法拉第造的第一臺發電機的原理是相同的。
京津唐電力現狀
2005年底京津唐電網裝機容量為2,600萬千瓦,預計2006年新增加權容量600萬千瓦,發電能力增長23%。2006年預計京津唐GDP增長11%,假設電力需求彈性系數為1.1,電力需求預計增幅12%。預計2006年京津唐平均利用小時將由2005年的6,400小時降為5,800-6,000小時左右。
2007年預計京津唐電網新增加權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發電能力增幅10%,2007年預計京津唐GDP增長10%,假設電力需求彈性系數為1.1,電力需求預計增幅為11%,預計2007年京津唐電網平均利用小時將穩定在6,000小時左右的較高水平。
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要求電力行業適當超前發展:根據國家2020年遠景規劃,國民生產總值將在2002年的水平上再翻兩番,這為發電行業的持續、健康增長提供了穩定的平臺。這也意味著,中國電力行業的穩定增長不會局限在短短的幾年以內,而是具有長遠而光明的前景。
電力行業信息化
提到電力行業,人們可能并不知道中國電力系統的信息化從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起步了。
早期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發電廠、變電站自動監測和控制方面等電力生產過程自動化。20世紀80~90年代開始進入電力系統專項業務應用,涉及電網調度自動化、電力負荷控制、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仿真系統等的使用。20世紀末,電力信息技術進一步發展到綜合應用,各級電力企業開始建立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管理信息化,電力信息化逐漸從生產操作層走向管理層,并向更深層次拓展。
現在,電力行業信息化建設基本建成從國家電網公司→區域電網中心→省電力公司→地市電力公司→變電所(局)的四級計算機網絡和電力生產調度網絡。
無人值守的變電站
早期電網的負荷多為民用照明,供電可靠性要求不高,變電站的設備比較簡單,很少需要操作,所以一般不設值班人員。一旦發生事故時,由變電站發一個信號到發電廠(早期電網一般以發電廠為中心),再由電廠派人前往檢修。
隨著電網的發展和供電可靠性要求的提高,變電站內的設備與操作也隨之增多,這樣,變電站就不得不采用有人值班的模式。
然而,企業成本上升、經濟效益下降。為了順應減人增效的改革潮流,變電站又從有人值班演變到無人值班。
單就技術而言,凡有遙測、遙信、遙控、遙調功能的變電站,則具備了無人值班運行的條件。計算機技術進入變電站后,出現了計算機遠動、計算機監控。計算機監控系統取代了原來模擬控制及盤表指示,增加了自動抄表、圖形顯示、語音報警等功能,在完善通訊功能,實現與調度自動化系統接口后,可用于無人值班變電站。同樣,計算機遠動裝置在完善就地顯示、就地控制及數據處理功能后,也可以實現監控系統的主要功能。隨著技術的發展、滲透,計算機遠動與計算機監控之間在功能上的差別正在縮小。
1820年,丹麥的奧斯特,偶然中發現一條通有電流的導線,當貼近磁針時,磁針就會偏轉,不再指向北極了。電流和磁石這兩種奇妙的現象,原來人們以為是毫無聯系的,現在竟發現有這樣的聯系,引起了世界科學家們的注意。法拉第也立即被這一發現吸引住。
法拉第通過實驗和研究得出結論:金屬線與磁石之間的相對運動是產生感應電流的必要條件,他又進一步引入了磁力線的概念,總結出被后人稱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定理。為了使磁電為人類所用,他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電磁感應發電機。
現在發電機的種類繁多,如同步發電機、異步發電機等;容量從幾微瓦到上億瓦;發電方式各不相同,有火力發電、水力發電、風能發電、核能發電等。但是他們的原理卻是與法拉第造的第一臺發電機的原理是相同的。
京津唐電力現狀
2005年底京津唐電網裝機容量為2,600萬千瓦,預計2006年新增加權容量600萬千瓦,發電能力增長23%。2006年預計京津唐GDP增長11%,假設電力需求彈性系數為1.1,電力需求預計增幅12%。預計2006年京津唐平均利用小時將由2005年的6,400小時降為5,800-6,000小時左右。
2007年預計京津唐電網新增加權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發電能力增幅10%,2007年預計京津唐GDP增長10%,假設電力需求彈性系數為1.1,電力需求預計增幅為11%,預計2007年京津唐電網平均利用小時將穩定在6,000小時左右的較高水平。
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要求電力行業適當超前發展:根據國家2020年遠景規劃,國民生產總值將在2002年的水平上再翻兩番,這為發電行業的持續、健康增長提供了穩定的平臺。這也意味著,中國電力行業的穩定增長不會局限在短短的幾年以內,而是具有長遠而光明的前景。
電力行業信息化
提到電力行業,人們可能并不知道中國電力系統的信息化從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起步了。
早期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發電廠、變電站自動監測和控制方面等電力生產過程自動化。20世紀80~90年代開始進入電力系統專項業務應用,涉及電網調度自動化、電力負荷控制、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仿真系統等的使用。20世紀末,電力信息技術進一步發展到綜合應用,各級電力企業開始建立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管理信息化,電力信息化逐漸從生產操作層走向管理層,并向更深層次拓展。
現在,電力行業信息化建設基本建成從國家電網公司→區域電網中心→省電力公司→地市電力公司→變電所(局)的四級計算機網絡和電力生產調度網絡。
無人值守的變電站
早期電網的負荷多為民用照明,供電可靠性要求不高,變電站的設備比較簡單,很少需要操作,所以一般不設值班人員。一旦發生事故時,由變電站發一個信號到發電廠(早期電網一般以發電廠為中心),再由電廠派人前往檢修。
隨著電網的發展和供電可靠性要求的提高,變電站內的設備與操作也隨之增多,這樣,變電站就不得不采用有人值班的模式。
然而,企業成本上升、經濟效益下降。為了順應減人增效的改革潮流,變電站又從有人值班演變到無人值班。
單就技術而言,凡有遙測、遙信、遙控、遙調功能的變電站,則具備了無人值班運行的條件。計算機技術進入變電站后,出現了計算機遠動、計算機監控。計算機監控系統取代了原來模擬控制及盤表指示,增加了自動抄表、圖形顯示、語音報警等功能,在完善通訊功能,實現與調度自動化系統接口后,可用于無人值班變電站。同樣,計算機遠動裝置在完善就地顯示、就地控制及數據處理功能后,也可以實現監控系統的主要功能。隨著技術的發展、滲透,計算機遠動與計算機監控之間在功能上的差別正在縮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編輯:news
來源:賽迪
編輯:news
來源:賽迪
本文鏈接:IT技術滲透變電站 保障電網做到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2/200721916294.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2/200721916294.html
文章標簽: 電力信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