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產業無疑是世界太陽能產業的異數。沒有本國市場的支撐,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產量卻僅排在日本、德國之后,而且還誕生了像無錫尚德這樣的世界級光伏企業。但是,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又是一個很不穩定的產業,因為是兩頭在外的,可以這樣說,中國太陽能電池產業是紡錘形分布的,因為國內不具備大規模生產高純度多晶硅的能力,所需的太陽能主要原料多晶硅的95%以上須從國外進口;同時,因為國內市場狹小,所以產品95%以上又必須出口。這種兩頭在外的格局,實際上又為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埋下了不安定的種子。
中國從事多晶硅原料的廠家主要有洛陽中硅、峨嵋半導體;從事硅錠和硅片生產的主要有河北晶龍、江蘇舜大、江西賽維等;從事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生產的則以無錫尚德、南京中電、江蘇林洋、天威英利的公司領軍,而從事應用產品開發的則不計其數了。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的不完全統計,2005 年國內太陽能級電池產能為420MW 左右,產值為190億元,而到2006 年,僅僅一年的時間,產能已經達到1450MW 左右,產值達到了350億元,年增長率為84%!這不是一個企業,而是整個行業,試問當今的世界,哪里還有這樣的行業呢?
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產業為人所知可以說是從無錫尚德在紐交所上市,施正榮成為中國首富開始的。在2004 年德國市場突然爆發,而本國企業尚未準備好,給尚德留下了大量的市場空間,因而崛起于這個特殊的時間窗口。
無錫尚德在紐交所上市后,不僅施正榮個人問鼎中國首富,更重要的是企業得到了可靠的融資渠道,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知名度。上市后,尚德迅速擴大生產規模,擁有了和上游的國際多晶硅供應商(和MEMC)簽訂長單的實力,收購日本光伏企業(MSK)的能力,迅速拉開了與后來者的差距。
無錫尚德的造富神話已經深深地刺激了人們的想象力,各路資本紛紛殺入。自尚德以后,涌現了無數的夢想家試圖復制尚德的成功,僅06 年下半年就有天合光能,林洋新能源,加拿大太陽能,浙江昱輝等五家相關公司在海外上市。07 年至今,又有河北晶澳、中電光伏、江西塞維LDK 在美國上市,6 月8 日,天威保變子公司天威英利也在紐交所上市成功。但尚德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又是不可復制的,而且,時間越晚,上市越不利,因為規?赡芟啾纫焉鲜衅髽I處于劣勢,而且隨著同類企業的增多(地域相當集中,特別在蘇南),像尚德那樣的稀缺溢價將不復存在。
“5000 萬+兩個工程師”就能搭起一條25MW 的生產線,產值可以達到近十億元,成了人們調侃太陽能行業最常用的一句話。隨著生產工藝被逐步固化到生產線里和部分設備國產化,似乎太陽能電池生產就這么簡單。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呢,生產太陽能電池是否就真的就成了簡單的加工業呢?在德國市場猛進,供不應求的時候,可能大家都能分到一杯羹,但隨著產業的逐漸成熟,標準也日趨嚴苛。許多企業號稱能達到16%的轉化率,但事實上產品的穩定性和均一性卻是一個大大的問號。西方國家對中國產品的質量向來信心不足,對于太陽能電池這類的高科技產品更會挑剔。如果沒有過硬的質量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國內很多中小太陽能企業將很難跟上市場標準的發展,終會被淘汰出局。從07 年上半年上市的這些公司的股價表現看,這種效應顯現無遺,并帶動已上市的中國太陽能股下行。
太陽能產業是個全球競爭的產業,只有具備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企業才能生存并發展。每個人都知道中國市場的潛力,這個市場的啟動令全球光伏企業,特別是國內光伏企業翹首以待。中國其實是最應該發展太陽能電池產業的國家之一。首先,中國的太陽能資源總量僅次于美國,為世界第二位,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多,太陽能資源豐富的沙漠和高原面積廣。其次,自身的化石能源儲量遠不足需,全球尋找資源爭奪激烈,風險巨大,難以保障穩定供應,而且供應也未必足夠。再次,工業化的惡果在中國已經顯露無疑,環境已然不堪重負,中國不可能重走發達國家老路。最后,中國在太陽能電池行業已經有一個良好的開始,如果沒有政府的戰略推動,恐怕又會重蹈當年的汽車、飛機等行業的覆轍。若干年后太陽能真正成為主流能源時,中國又將扼腕嘆息,而主動權又將落于外人之手。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光伏產業的重要性不下于太空事業。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下的懈怠未來定會付出代價。
綜觀中國的目前政策規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廣清潔利用技術是中國政府降低能耗的主要手段,而非發展替代能源。在替代能源的選擇中,政府中期傾向發展水電和核電,其次是風電,明顯是從發電的顯性成本出發。因為中國政府對發展光伏產業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在各種規劃中雖有提及,但缺少具體的費率補貼措施和執行策略。今后幾年中國太陽能電池主要市場還會在政府資助的西部邊遠地區供電和在戈壁地區的大規模并網示范工程上(甘肅敦煌有計劃籌建100MW的光伏并網發電工程)。但也不排除經濟發達區域,特別是幾個大城市如上海(世博)、北京(奧運)、深圳等可能會先行啟動。事實上,這些區域已經開始有所行動。
05年底,上海市政府啟動“10 萬屋頂計劃”,計劃到2010 年裝機容量達到7-10MW。06 年底,深圳出臺規定推廣太陽能電池在建筑節能上的應用,計劃到2010 年建成100 萬平米示范項目。另外,光伏產業發達且經濟基礎好的區域也會出現相當的市場空間。比如江蘇啟動“一千屋頂計劃”,并準備擴大至“一萬屋頂計劃”。
中國政府目前對光伏產業的戰略性意義認識不足,所以仍未有有執行意義的長期規劃出臺,但畢竟《新能源法》、《能源“十一五“規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和《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是一個開始。不容忽略的一點是,如果世界光伏市場持續增長,中國的光伏產業持續繁榮,中國政府不會視而不見。而一旦中國政府意識到要做出改變,力度和速度都會出乎世人意料。所以,對于中國市場,我們應有一種開放的心態,隨時注意變化。
截止2005 年,中國累計太陽能電池裝機量為70MW,如果2010 年實現累計裝機450MW 的目標,則06-10 年每年的安裝量為76MW,相對于國內的產量無異于杯水車薪。所以,國內光伏企業仍應把眼光放在全球,只有具備全球競爭力,才有真正的未來。但是,這也意味著,任何一個太陽能電池的主要進口國的政策一有風吹草動,立刻會影響國內的那些大型光伏產業的效益和股價,如果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是要開拓中國自己的太陽能市場,另外,就要解決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的上游原料問題。而,目前看來,這兩個問題都不是近幾年能夠解決的,因此,中國光伏產業的“紡錘型”結構還將維持相當一段長的時間。
編輯:ronvy
來源:中國工控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12/20071217914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