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做電子技術研發的高工開出租車嗎?我就遇到了。最近去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拜訪讀者的路上,我和同事討論CMOS工藝的時候,出租車老師傅突然插話進來,談起他用過的CMOS指紋傳感器!原來他是深圳一家知名指紋產品廠商的研發骨干,因為家里有點事,更主要是因為做研發太累了,所以回北京開一段時間的出租車,以調節身心。
事實上,因為投入回報不成比例,從老板到普通員工,以深圳為典型代表的很多電子企業都徘徊在是去還是留的痛苦邊緣。很多中小企業,在股市、房市和實業中玩著危險的資金游戲,一些公司會議的前半部分是產品市場走向,后半部分是未來股市走向。無心認真地做實業,賺快錢現象彌漫在中國電子產業的上空,連最優秀的企業也不例外,如聯想讓人羨慕的不是在PC市場的表現,而是其在資本市場上的翻云覆雨,海爾也打破了當年的誓言,在今年進入了房地產市場。
除了投入與主業不相關但回報快的股市和房市等外,賺快錢也包括經營過程中過份追求自身的短期利益,不關心技術和品牌等方面的長期投入,甚至不惜損害產業的競爭規則。例如,一些企業雖然沒有進入資本市場,但卻沒有了做百年老店的雄心,只想著盡快賺一把再說。
電子產業一直是中國經濟、出口和解決大量人口就業的支柱性產業。這種賺快錢盛行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現象,雖然可能會成就不少成功的商人,但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非常大的損害。然而,賺快錢現象盛行,既有電子產業本身技術成熟和競爭激烈的原因,也來自于外部環境的逼迫,包括:一是股市和房市的火爆讓企業無心做實業;二是商業環境依然不成熟,有時市場競爭比拼的不是誰更優秀而是誰更狠毒,好企業反倒吃虧;三是硬件時代差不多走到了盡頭,向服務向運營商轉型是電子企業未來的趨勢,但這在中國有諸多限制。由于上述原因,賺快錢現象幾乎是必然的,甚至將來會更加嚴重,只有從源頭上解決,才能夠抑制賺快錢現象。
一是股市和房市的火爆讓企業無心做實業,這個原因就不用多說了。有觀點認為,深圳的高房價有利于低附加值制造向內地轉移。然而,代表中國電子產業最高科技水平的華為和中興,在全球通信市場攻城拔寨和賺取外匯,但是他們的員工在深圳買房都有一些困難,這是不是說明我們的產業政策出了問題?難道深圳都不能夠容下華為和中興這樣的企業?
二是商業環境依然不成熟,有時市場競爭比拼的不是誰更優秀而是誰更狠毒,好企業反倒吃虧。對于假冒偽劣、偷稅漏稅、電子垃圾和血汗工廠等現象,有關部門依然缺少應有的監管。隨著電子產業的成本和上市時間競爭激烈,很多時候,企業比拼的不是誰更優秀和誰更會創新,而是誰更狠毒,看誰更會壓榨工人和偷稅漏稅,導致的結果是“劣幣驅逐良幣”。例如,讓國產手機廠商憤憤不平的是,很多黑手機根本不需要去做入網檢測和不用交稅,所以在成本和上市速度上都占優,這在微利時代十分關鍵。
另一個例子是,這段時間被媒體熱炒的華為勞動合同事件。盡管華為可能有不恰當之處,但更應該反思的是有關部門。一方面對大量企業的員工問題不管不問,另一方面對華為這種比較聽話的企業卻要求100分。也就是說,能夠容忍大量企業在員工問題上40分的表現,卻對80分的華為表現出高姿態。這種雙重標準是不是有問題,有關部門盡責了嗎,這不是要把好孩子逼成壞孩子嗎?
三是隨著電子產業技術成熟,電子企業的創新主要在應用和商業模式上,這就需要服務和運營牌照的開放,而不是壟斷。隨著半導體產業進入65納米和45納米時代,系統級芯片(SoC)上集成了PCB板上絕大部分器件,對于電子企業來說,硬件設計上的工作很少了,進入的門檻也越來越低。也就是說,硬件技術的創新主要是在芯片端,電子企業(整機企業)更多是在應用上創新,用戶體驗上創新,商業模式上創新,典型的例子就是蘋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
極端地來說,硬件產業的時代基本快要結束了,硬件免費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情。對于硬件企業(整機企業)來說,向服務轉型,向某種形式的運營商或者虛擬運營商轉型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也就是說,硬件企業自己成為運營商,或者和運營商一起推廣某種服務,成為虛擬運營商。例如在iPod/iTune中,在和Cingular合作中,蘋果就擔當了運營商的角色。另外一個例子是,諾基亞以81億美元收購美國數字地圖供應商Navteq,布局移動互聯網。
然而,在中國,運營商處于壟斷地位,硬件企業要想向服務和運營商轉型,非常難。也就是,未來整機企業可能會夾死在芯片廠商和運營商之間,因為前者掌握了技術,后者掌握了用戶(市場),整機企業擁有什么?
看不到未來,還不如賺點快錢算了。
編輯:coco
來源:國際電子商情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11/2007112496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