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第一家因電力體制改革而誕生的發電集團,粵電集團成立六年以來,實力不斷壯大,步入了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集團現有全資、控股、參股單位60余個,涉及火電、水電、風電、核電、LNG等多種能源,覆蓋了粵東、粵西、粵北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并積極向中國西部延伸。集團總資產從2001年成立之初的672.66億元增長到1146億元,發電裝機容量從872.4萬千瓦增長到1925.32千瓦。集團連續五年在省屬國有大型企業經營責任制考核中評優,企業效益在全國大型發電企業中位居前列。
在承擔著為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保障的同時,粵電集團也承擔著構筑“和諧社會”、建設“綠色廣東”、促進廣東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重任。由于近年來廣東電力負荷持續緊張、電煤價格飛漲、企業利潤大幅下降,面對社會責任和企業利益的沖突,身處市場的粵電集團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自主創新精神,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積極推進以燃煤電廠煙氣脫硫為主的“藍天工程”建設,實現環保生產、增產減污,在創建“和諧社會”、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中成功地找到了平衡點,實現了社會責任與循環經濟的雙贏。
。ㄒ唬╇娫雌
一、以能源為核心,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電力供應緊張的市場背景下,粵電集團抓住電力需求不斷增長的機遇,圍繞“以能源為核心,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立足廣東、面向全國、開拓國際市場,打造國內一流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能源集團”的發展戰略,加速擴張步伐,把投資的觸角伸及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內強素質,外求發展,引進戰略投資者,提升集團核心競爭力,全面打造廣東國企航母。
在粵電的發展中,“能源是核心”;涬娂瘓F全心致力于電源項目的建設和經營,于2003年正式確立了“利用五年時間,實現可控發電裝機容量‘翻一番’,即到2007年底達到2000萬千瓦,再用三年時間,到2010年實現廣東電力市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戰略目標,不斷做大做強,以規模優勢鑄造核心競爭力,抓住近期電力緊缺帶來的機遇,加速在火電、水電、風電、LNG能源項目戰略布點。
其電源戰略拓展的思路十分清晰:一是立足廣東,面向南方,加快實施以“珠江三角洲區域為中心,突出開拓東部電源資源,啟動西部電源前期項目,推進大型電源項目,發展清潔能源”的省內電源項目開發戰略;二是利用國家加快開發西部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發展契機,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西部電源項目開發。
目前,粵電集團已經基本完成電源點的戰略布局,從珠三角到東西兩翼到粵北山區,一直延伸到云南、貴州;粵電集團控股、參股的新建、續建電源項目也紛紛投產:從2002年到2007年6月底為止,粵電集團已有韶關電廠11號機組、珠海電廠3、4號機組、惠來電廠1、2號機組、前灣LNG電廠1、2、3號機組、惠州LNG電廠1、2、3號機組、茂名電廠5、6號機組、石碑山風電場等項目相繼投產,累計投產機組容量已達811.52萬千瓦,集團可控裝機容量已達1925.32萬千瓦。預計到2007年年底,粵電集團可控裝機容量將達到2105.32萬千瓦,經營種類也將由比較單一的火電、水電、核電發電企業提升為火電、水電、核電、LNG燃氣、風電等多種形式的綜合發電企業。
新機組的不斷投產和新電源點的拓展建設,為廣東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安全的電力保障。從2003年到2007年,廣東持續出現電力短缺局面,每年夏季用電缺口都在400萬千瓦以上。面對全社會用電量需求不斷增長的壓力,作為擁有廣東發電市場近三分之一份額的電力生產龍頭企業,粵電集團本著對經濟、社會、民眾發展和生活高度負責的責任感,克服了煤電油運上的種種困難,多發電、穩發電,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社會用電需求,為廣東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以2004年為例。2004年,全省供電形勢從2003年的季節性、局部性缺電發展為全年性、全網性缺電,廣東用電負荷最高達3970萬千瓦,廣東省網統調負荷11次刷新歷史記錄,最高達2925.5萬千瓦。發供電形勢嚴峻,發電設備面臨長期高負荷安全運行的考驗,同時由于發電燃料價格、運價上漲和煤炭質量下降,粵電集團遇到了有史以來燃料供應最為緊張的不利局面。面對眾多困難,粵電集團一直堅持頂峰發電,保持了總體良好的安全形勢,在全年集團利潤總額減少23.37億元的情況下,所屬電廠仍完成發電量665.24億千瓦時,火電機組臺平均利用小時達到6729小時,均創歷史最好成績,為全省電力供應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后粵電集團的發電量和上網電量更是逐年遞增。2007年1-7月,粵電集團可控電廠發電量為531.0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8.91%;完成上網電量497.07億千瓦時,相比2004年同時期351.09億千瓦時的上網電量,增長了約29%,有力地支撐了廣東13%的GDP增長。
二、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在大力發展電力主業的同時,粵電集團以能源發展為核心,向產業鏈上下游相關多元化產業拓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企業發展空間:積極尋求在煤炭、天然氣等能源領域的產銷合作,積極參與電力設備制造行業的聯合開發。其多元化項目涉及天然氣、煤礦、航運、碼頭、設備制造等方面。
近年來,在粵電集團的加速發展下,一系列相關多元化投資項目紛紛取得有效成果:加快了對天然氣和風電等清潔能源的發展力度,獲得了惠來石碑山風電特許權項目開發權,同時參股廣東LNG接收站和輸氣干線項目;依托發電用煤市場,積極運籌發展航運業務,成立了廣東粵電航運有限公司,目前集團控股、參股的船公司運力已達73.26萬噸;積極開展控股投資陽江港3.5萬噸級煤碼頭工作;參股貴州煤礦開發,并積極推進開發山西霍爾辛赫等國內煤礦項目和澳大利亞、印尼、越南等海外煤礦項目開發;積極參與具有發展前景的電站設備制造業的投資,與東方電氣集團簽訂了合作意向書,并參股投資東方電氣(廣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等。按照粵電集團的發展規劃,爭取到2010年多元化相關產業投資占到公司總投資的10%左右,一個以能源為核心,向上下游相關產業多元化拓展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粵電集團在為廣東經濟發展提供安全電力、保駕護航的同時,正全面致力于將自身發展成為國內一流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能源集團。
(二) 綠色篇
隨著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廣東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隨能源消耗量的急劇增長而不斷上升。據統計,目前廣東二氧化硫排放量已由1990年的39.6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127.4萬噸。廣東的“節能減排”形勢相當嚴峻。
作為立足廣東的大型發電企業的粵電集團,在制定電源發展戰略時,就提出了“打造綠色粵電,為建設和諧廣東服務”的口號,倡導循環經濟理念,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在全國率實施 “藍天工程”計劃,積極開展火力發電廠煙氣脫硫工程建設,促進了廣東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從2001年成立至今,經過六年堅持不懈地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粵電集團電源結構進一步優化,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至2007年6月份,粵電集團可控電廠容量為1925.32萬千瓦,其中水電為214.20萬千瓦,火電為1701.1萬千瓦(含LNG234萬千瓦),風電為10.02千瓦。與2002年相比,粵電集團60萬千瓦級及以上大容量和低能耗燃煤機組占總裝機容量比重已提高了8%,達到40%,清潔能源(含LNG和風、水能)比重已提高至23.8%。預計到今年年底,集團60萬千瓦及以上發電能力將達到938萬千瓦,占集團總裝機容量的44.55%,其中超臨界60萬千瓦機組將達到360萬千瓦,占60萬千瓦級及以上機組裝機容量的38.38%;同時積極推進“以大代小”工程,采用高參數、大容量機組取代中低壓機組,降低能耗,減少污染排放,至2005年4月,關停了韶關電廠1~6號機組(50MW以下燃煤機組),建成投運韶關電廠10、11號機組(300MW燃煤機組)。
粵電集團所屬電廠的廠用電率、供電煤耗等火電廠能耗指標也逐年下降。2006年,全集團發電廠用電率比2000年下降了0.14%,每年節約廠用電0.9億千瓦時;隨著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的增多,集團新增火力發電機組平均供電標準煤耗較2002年已下降近60克/千瓦時,每年相應可節省標準煤約230萬噸。
“藍天工程”也取得階段性的重大成果:截止到今年9月底,集團所屬火電廠已建成投運的脫硫裝置有21臺共計908萬千瓦(不包括循環流化床鍋爐),其中現役機組的脫硫裝置638萬千瓦,新、擴建機組的脫硫裝置270萬千瓦,珠江三角洲地區燃煤機組的脫硫裝置已全部建成投運。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5萬噸,有效改善了廣東的大氣環境。以2006年為例,在發電量比2005年增加了0.26%的情況下,煙塵排放量同比減排3.29%;二氧化硫同比減排26.77%,氮氧化物同比減排16.54%,為還廣東一片藍天綠水做出了重要貢獻。
六年來,粵電集團的“綠色成績”令人矚目,不僅為廣東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環?臻g,也使集團自身獲得了有效的可持續性發展;仡櫥涬娂瘓F六年的綠色之路,可總結出以下幾項主要經驗:
1、明確指導思路,指引所屬各電廠科學節能
編制了粵電集團公司至2015年的《節能規劃》、《發展循環經濟 推行清潔生產 打造綠色粵電工作綱要》等文件。這些指導文件分析了集團公司所屬及控股發電廠能耗和節能潛力,確立了粵電集團公司節能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任務和保障措施,制定了至2010年的節能總目標,為粵電公司在新時期的節能工作作出了科學的指引。
2、以結構調整為重點,提高了低能耗、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生產比例
按照“大力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煤電 ,積極發展核電,適當發展天然氣發電,加快新能源發電,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針,優化調整電源結構,一批環保節能高效大型發電機組相繼投運,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的合計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77.04%。
2002年,粵電集團的清潔電源主要為水電,裝機容量只有207.4萬千瓦;經過幾年的結構調整,清潔電源占粵電集團電源比例不斷提升,由2002年的19%提高到目前的24%(裝機容量達458.22萬千瓦),規劃到2010年這個比例將提升至27%,屆時,清潔電源將發展成為包含水電、氣電、風電等在內的多樣化清潔電源。
與此同時,為了勇于承擔減排的社會責任,粵電率先進行脫硫改造。從2002年初開始,粵電集團就積極推進以燃煤電廠煙氣脫硫為主的“藍天工程”建設,并專項投入55億元人民幣,對集團負責運行管理的11個電廠共28臺現役燃煤機組(832萬千瓦)進行脫硫改造,所有新建燃煤機組同步建設脫硫裝置。目前集團所屬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燃煤電廠的脫硫任務已全部完成,現役機組脫硫率和新(擴)建燃煤機組脫硫率達到90%以上,每年削減二氧化硫15萬噸,有效地改善了廣東省大氣環境。據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2006年上半年,廣東省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標六年來首次出現下降,比2005年同期減少2.9%。預計到2008年“藍天工程”項目全部建成后,粵電集團所屬燃煤電廠每年將實現減排20萬噸二氧化硫的目標,除塵效率也將在99.5%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到99.8%,這必將大大提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空間,促進發電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同時也為粵電集團發展電源項目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3、依靠技術進步,對機組進行技術改造
成功地將茂名熱電廠1~4號燃油爐改為燃燒清潔的水煤漿,改造后實現社會效益、替代油保障能源安全雙豐收;對早期投產、效率低下的200MW燃煤機組、老式水輪機組進行大型汽輪機通流部分及機組增容改造,提高了機組效率,降低發電煤耗或水耗;組織所屬火電廠進行節油技術改造,推動節油技術的全面試用。據統計,同比去年,今年前8個月,粵電每天省油超過90噸,總共消費輕、重燃油共計24684.6噸,比去年同期減少用油21649.6噸,直接節約生產成本大約7920萬元人民幣;利用集約化優勢,降低工程造價,加快應用高壓變頻改造技術,組織了所屬6家火電廠進行高壓變頻改造。
4、利用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做好清潔生產管理工作,促進企業實現減污增效。
粵電所屬各電廠成立清潔生產組織機構,集中力量開展大檢查,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效益好的方案,推動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實現環保和經濟效益雙贏,每年共節省資金26951萬元,減少廢水排放605萬噸/年,減少煙塵排放0.15萬噸/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萬噸/年。
5、變廢為寶,提高火電廠灰渣等排放物的綜合利用
依照“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生產方式,進一步提高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減少了粉塵的排放,推動粉煤灰綜合利用工作穩步發展,所屬火電廠的灰渣都全部利用。
6、做好水務管理,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
粵電所屬各電廠水耗普遍較小,節水意識深入人心,水能利用效率逐年不斷上升,沙角A、沙角C、珠海、梅縣等電廠已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
。ㄈ┌l展篇
經過六年的全力發展,截止到2007年6月,粵電集團可控裝機容量已從872.4萬千瓦增長到1925.32千瓦,即將實現用五年時間翻一番——新增1000萬千瓦裝機容量的第一階段電源發展戰略目標。
在建設的同時,粵電集團根據國家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節能減排電力產業政策的精神,加強了投資風險控制和戰略發展分析,調整和制定出了集團第二批電源項目發展計劃及上大壓小計劃。根據計劃,粵電在2008~2010年開工的電源項目有1547萬千瓦,投產的電源裝機容量927萬千瓦。預計到2010年,粵電集團將實現可控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700萬千瓦的目標。
目前,粵電集團已形成了資產和規模不斷壯大、相關多元產業鏈條不斷拓展的新格局。為了發展得更快更穩,粵電集團將通過優化整合資源配置和管理體系,使各戰略業務單元實現產業化運作、專業化經營、物流化管理,全面提升集團整體發展能力、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一、優化核心產業,加快縱向一體化,推進相關多元化
通過優化發展發電核心業務和大力推進相關多元化的發展,不斷增加集團的利潤增長點,提高集團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1、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發展電源核心產業
積極調整集團公司電源結構,優先發展高參數、大容量的高效燃煤機組。到2010年,力爭實現清潔能源機組容量比例不低于總容量的30%;提高可再生能源所占發電容量份額。加快發展高效、低耗的超臨界、超超臨界大容量機組;積極參與廣東核電建設;積極發展風電、LNG發電等清潔能源,等等。
通過上述措施的實行,最終實現將粵電集團以燃煤發電為主要形式,轉變為以大容量、高參數燃煤機組為基礎、核電和西部大水電為重要組成部分、LNG及風電等清潔能源為補充的新的結構形式。
2、實施后向一體化戰略,強化發電行業產業鏈建設
強化核心產業鏈,重點發展煤炭、航運、碼頭、倉儲和電力裝備業。加大參與煤炭資源投資的力度,控制相當比例的煤炭資源,為集團所屬發電企業電煤供應提供有效的保障;加快發展自有運力,積極扶持粵電航運公司的成長;繼續積極尋找優質岸線資源,加快碼頭項目投資與建設。
3、推進相關多元化產業發展,不斷拓展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
充分利用粵電集團在大型公用事業項目的管理能力和優勢,在參股深圳大鵬LNG接收站項目、牽頭建設珠海LNG接收站項目的基礎上,積極進軍工業集中供熱、城市燃氣、城市供水以及區域能源站等公用事業領域,實施相關多元化戰略;以主業為依托,加大粵電財務公司業務拓展力度,盡快在金融服務業領域創造出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堅持節能環保與經濟并重,建立環保長效機制
落實節能減排政策,創建設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電企業是粵電集團承擔的重要社會責任,更是粵電提高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在今后的發展中,粵電集團將繼續堅持節能環保與經濟并重的原則,提高燃料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打造綠色粵電。
一是從優化結構上推進節能環保,認真落實國家和省的“上大壓小”政策,繼續大力發展高效、節能、環保新電源項目;
二是繼續加強內部管理和技術革新,挖掘自身潛力,提高節能降耗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深入研究和積極引進新型節能技術和產品,如機組調峰優化運行、低耗能煤粉點燃技術等等,探尋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的新型發電企業的道路。力爭到2010年,粵電所屬90%的電廠成為清潔生產電廠,所屬電廠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100%,最終實現電力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從2001年到2007年,粵電集團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指引下,緊跟時代的步伐,團結一致、積極進取、勇于創新、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確保安全多發電,不僅繼續保持了優質資產的優勢,到2006年底成為資產總額超過1000億的企業;并且在國企股權改革上,率先于2006年12月28日,以100.32億元的價格,成功轉讓了24%的股份給華能,成為廣東省屬企業以產權轉讓方式引入戰略合作伙伴來啟動股權多元化改革的首例,促進了廣東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打造和諧廣東、綠色廣東做出了積極而重要的貢獻。
金秋十月,恰逢黨的“十七大”隆重召開。粵電集團將借“十七大”的春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按照企業的戰略目標,積極推進集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和快速跨越,早日將自身打造成為廣東省國企航母。
在承擔著為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保障的同時,粵電集團也承擔著構筑“和諧社會”、建設“綠色廣東”、促進廣東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重任。由于近年來廣東電力負荷持續緊張、電煤價格飛漲、企業利潤大幅下降,面對社會責任和企業利益的沖突,身處市場的粵電集團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自主創新精神,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積極推進以燃煤電廠煙氣脫硫為主的“藍天工程”建設,實現環保生產、增產減污,在創建“和諧社會”、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中成功地找到了平衡點,實現了社會責任與循環經濟的雙贏。
。ㄒ唬╇娫雌
一、以能源為核心,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電力供應緊張的市場背景下,粵電集團抓住電力需求不斷增長的機遇,圍繞“以能源為核心,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立足廣東、面向全國、開拓國際市場,打造國內一流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能源集團”的發展戰略,加速擴張步伐,把投資的觸角伸及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內強素質,外求發展,引進戰略投資者,提升集團核心競爭力,全面打造廣東國企航母。
在粵電的發展中,“能源是核心”;涬娂瘓F全心致力于電源項目的建設和經營,于2003年正式確立了“利用五年時間,實現可控發電裝機容量‘翻一番’,即到2007年底達到2000萬千瓦,再用三年時間,到2010年實現廣東電力市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戰略目標,不斷做大做強,以規模優勢鑄造核心競爭力,抓住近期電力緊缺帶來的機遇,加速在火電、水電、風電、LNG能源項目戰略布點。
其電源戰略拓展的思路十分清晰:一是立足廣東,面向南方,加快實施以“珠江三角洲區域為中心,突出開拓東部電源資源,啟動西部電源前期項目,推進大型電源項目,發展清潔能源”的省內電源項目開發戰略;二是利用國家加快開發西部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發展契機,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西部電源項目開發。
目前,粵電集團已經基本完成電源點的戰略布局,從珠三角到東西兩翼到粵北山區,一直延伸到云南、貴州;粵電集團控股、參股的新建、續建電源項目也紛紛投產:從2002年到2007年6月底為止,粵電集團已有韶關電廠11號機組、珠海電廠3、4號機組、惠來電廠1、2號機組、前灣LNG電廠1、2、3號機組、惠州LNG電廠1、2、3號機組、茂名電廠5、6號機組、石碑山風電場等項目相繼投產,累計投產機組容量已達811.52萬千瓦,集團可控裝機容量已達1925.32萬千瓦。預計到2007年年底,粵電集團可控裝機容量將達到2105.32萬千瓦,經營種類也將由比較單一的火電、水電、核電發電企業提升為火電、水電、核電、LNG燃氣、風電等多種形式的綜合發電企業。
新機組的不斷投產和新電源點的拓展建設,為廣東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安全的電力保障。從2003年到2007年,廣東持續出現電力短缺局面,每年夏季用電缺口都在400萬千瓦以上。面對全社會用電量需求不斷增長的壓力,作為擁有廣東發電市場近三分之一份額的電力生產龍頭企業,粵電集團本著對經濟、社會、民眾發展和生活高度負責的責任感,克服了煤電油運上的種種困難,多發電、穩發電,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社會用電需求,為廣東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以2004年為例。2004年,全省供電形勢從2003年的季節性、局部性缺電發展為全年性、全網性缺電,廣東用電負荷最高達3970萬千瓦,廣東省網統調負荷11次刷新歷史記錄,最高達2925.5萬千瓦。發供電形勢嚴峻,發電設備面臨長期高負荷安全運行的考驗,同時由于發電燃料價格、運價上漲和煤炭質量下降,粵電集團遇到了有史以來燃料供應最為緊張的不利局面。面對眾多困難,粵電集團一直堅持頂峰發電,保持了總體良好的安全形勢,在全年集團利潤總額減少23.37億元的情況下,所屬電廠仍完成發電量665.24億千瓦時,火電機組臺平均利用小時達到6729小時,均創歷史最好成績,為全省電力供應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后粵電集團的發電量和上網電量更是逐年遞增。2007年1-7月,粵電集團可控電廠發電量為531.0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8.91%;完成上網電量497.07億千瓦時,相比2004年同時期351.09億千瓦時的上網電量,增長了約29%,有力地支撐了廣東13%的GDP增長。
二、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在大力發展電力主業的同時,粵電集團以能源發展為核心,向產業鏈上下游相關多元化產業拓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企業發展空間:積極尋求在煤炭、天然氣等能源領域的產銷合作,積極參與電力設備制造行業的聯合開發。其多元化項目涉及天然氣、煤礦、航運、碼頭、設備制造等方面。
近年來,在粵電集團的加速發展下,一系列相關多元化投資項目紛紛取得有效成果:加快了對天然氣和風電等清潔能源的發展力度,獲得了惠來石碑山風電特許權項目開發權,同時參股廣東LNG接收站和輸氣干線項目;依托發電用煤市場,積極運籌發展航運業務,成立了廣東粵電航運有限公司,目前集團控股、參股的船公司運力已達73.26萬噸;積極開展控股投資陽江港3.5萬噸級煤碼頭工作;參股貴州煤礦開發,并積極推進開發山西霍爾辛赫等國內煤礦項目和澳大利亞、印尼、越南等海外煤礦項目開發;積極參與具有發展前景的電站設備制造業的投資,與東方電氣集團簽訂了合作意向書,并參股投資東方電氣(廣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等。按照粵電集團的發展規劃,爭取到2010年多元化相關產業投資占到公司總投資的10%左右,一個以能源為核心,向上下游相關產業多元化拓展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粵電集團在為廣東經濟發展提供安全電力、保駕護航的同時,正全面致力于將自身發展成為國內一流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能源集團。
(二) 綠色篇
隨著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廣東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隨能源消耗量的急劇增長而不斷上升。據統計,目前廣東二氧化硫排放量已由1990年的39.6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127.4萬噸。廣東的“節能減排”形勢相當嚴峻。
作為立足廣東的大型發電企業的粵電集團,在制定電源發展戰略時,就提出了“打造綠色粵電,為建設和諧廣東服務”的口號,倡導循環經濟理念,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在全國率實施 “藍天工程”計劃,積極開展火力發電廠煙氣脫硫工程建設,促進了廣東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從2001年成立至今,經過六年堅持不懈地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粵電集團電源結構進一步優化,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至2007年6月份,粵電集團可控電廠容量為1925.32萬千瓦,其中水電為214.20萬千瓦,火電為1701.1萬千瓦(含LNG234萬千瓦),風電為10.02千瓦。與2002年相比,粵電集團60萬千瓦級及以上大容量和低能耗燃煤機組占總裝機容量比重已提高了8%,達到40%,清潔能源(含LNG和風、水能)比重已提高至23.8%。預計到今年年底,集團60萬千瓦及以上發電能力將達到938萬千瓦,占集團總裝機容量的44.55%,其中超臨界60萬千瓦機組將達到360萬千瓦,占60萬千瓦級及以上機組裝機容量的38.38%;同時積極推進“以大代小”工程,采用高參數、大容量機組取代中低壓機組,降低能耗,減少污染排放,至2005年4月,關停了韶關電廠1~6號機組(50MW以下燃煤機組),建成投運韶關電廠10、11號機組(300MW燃煤機組)。
粵電集團所屬電廠的廠用電率、供電煤耗等火電廠能耗指標也逐年下降。2006年,全集團發電廠用電率比2000年下降了0.14%,每年節約廠用電0.9億千瓦時;隨著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的增多,集團新增火力發電機組平均供電標準煤耗較2002年已下降近60克/千瓦時,每年相應可節省標準煤約230萬噸。
“藍天工程”也取得階段性的重大成果:截止到今年9月底,集團所屬火電廠已建成投運的脫硫裝置有21臺共計908萬千瓦(不包括循環流化床鍋爐),其中現役機組的脫硫裝置638萬千瓦,新、擴建機組的脫硫裝置270萬千瓦,珠江三角洲地區燃煤機組的脫硫裝置已全部建成投運。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5萬噸,有效改善了廣東的大氣環境。以2006年為例,在發電量比2005年增加了0.26%的情況下,煙塵排放量同比減排3.29%;二氧化硫同比減排26.77%,氮氧化物同比減排16.54%,為還廣東一片藍天綠水做出了重要貢獻。
六年來,粵電集團的“綠色成績”令人矚目,不僅為廣東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環?臻g,也使集團自身獲得了有效的可持續性發展;仡櫥涬娂瘓F六年的綠色之路,可總結出以下幾項主要經驗:
1、明確指導思路,指引所屬各電廠科學節能
編制了粵電集團公司至2015年的《節能規劃》、《發展循環經濟 推行清潔生產 打造綠色粵電工作綱要》等文件。這些指導文件分析了集團公司所屬及控股發電廠能耗和節能潛力,確立了粵電集團公司節能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任務和保障措施,制定了至2010年的節能總目標,為粵電公司在新時期的節能工作作出了科學的指引。
2、以結構調整為重點,提高了低能耗、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生產比例
按照“大力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煤電 ,積極發展核電,適當發展天然氣發電,加快新能源發電,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針,優化調整電源結構,一批環保節能高效大型發電機組相繼投運,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的合計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77.04%。
2002年,粵電集團的清潔電源主要為水電,裝機容量只有207.4萬千瓦;經過幾年的結構調整,清潔電源占粵電集團電源比例不斷提升,由2002年的19%提高到目前的24%(裝機容量達458.22萬千瓦),規劃到2010年這個比例將提升至27%,屆時,清潔電源將發展成為包含水電、氣電、風電等在內的多樣化清潔電源。
與此同時,為了勇于承擔減排的社會責任,粵電率先進行脫硫改造。從2002年初開始,粵電集團就積極推進以燃煤電廠煙氣脫硫為主的“藍天工程”建設,并專項投入55億元人民幣,對集團負責運行管理的11個電廠共28臺現役燃煤機組(832萬千瓦)進行脫硫改造,所有新建燃煤機組同步建設脫硫裝置。目前集團所屬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燃煤電廠的脫硫任務已全部完成,現役機組脫硫率和新(擴)建燃煤機組脫硫率達到90%以上,每年削減二氧化硫15萬噸,有效地改善了廣東省大氣環境。據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2006年上半年,廣東省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標六年來首次出現下降,比2005年同期減少2.9%。預計到2008年“藍天工程”項目全部建成后,粵電集團所屬燃煤電廠每年將實現減排20萬噸二氧化硫的目標,除塵效率也將在99.5%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到99.8%,這必將大大提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空間,促進發電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同時也為粵電集團發展電源項目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3、依靠技術進步,對機組進行技術改造
成功地將茂名熱電廠1~4號燃油爐改為燃燒清潔的水煤漿,改造后實現社會效益、替代油保障能源安全雙豐收;對早期投產、效率低下的200MW燃煤機組、老式水輪機組進行大型汽輪機通流部分及機組增容改造,提高了機組效率,降低發電煤耗或水耗;組織所屬火電廠進行節油技術改造,推動節油技術的全面試用。據統計,同比去年,今年前8個月,粵電每天省油超過90噸,總共消費輕、重燃油共計24684.6噸,比去年同期減少用油21649.6噸,直接節約生產成本大約7920萬元人民幣;利用集約化優勢,降低工程造價,加快應用高壓變頻改造技術,組織了所屬6家火電廠進行高壓變頻改造。
4、利用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做好清潔生產管理工作,促進企業實現減污增效。
粵電所屬各電廠成立清潔生產組織機構,集中力量開展大檢查,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效益好的方案,推動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實現環保和經濟效益雙贏,每年共節省資金26951萬元,減少廢水排放605萬噸/年,減少煙塵排放0.15萬噸/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萬噸/年。
5、變廢為寶,提高火電廠灰渣等排放物的綜合利用
依照“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生產方式,進一步提高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減少了粉塵的排放,推動粉煤灰綜合利用工作穩步發展,所屬火電廠的灰渣都全部利用。
6、做好水務管理,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
粵電所屬各電廠水耗普遍較小,節水意識深入人心,水能利用效率逐年不斷上升,沙角A、沙角C、珠海、梅縣等電廠已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
。ㄈ┌l展篇
經過六年的全力發展,截止到2007年6月,粵電集團可控裝機容量已從872.4萬千瓦增長到1925.32千瓦,即將實現用五年時間翻一番——新增1000萬千瓦裝機容量的第一階段電源發展戰略目標。
在建設的同時,粵電集團根據國家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節能減排電力產業政策的精神,加強了投資風險控制和戰略發展分析,調整和制定出了集團第二批電源項目發展計劃及上大壓小計劃。根據計劃,粵電在2008~2010年開工的電源項目有1547萬千瓦,投產的電源裝機容量927萬千瓦。預計到2010年,粵電集團將實現可控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700萬千瓦的目標。
目前,粵電集團已形成了資產和規模不斷壯大、相關多元產業鏈條不斷拓展的新格局。為了發展得更快更穩,粵電集團將通過優化整合資源配置和管理體系,使各戰略業務單元實現產業化運作、專業化經營、物流化管理,全面提升集團整體發展能力、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一、優化核心產業,加快縱向一體化,推進相關多元化
通過優化發展發電核心業務和大力推進相關多元化的發展,不斷增加集團的利潤增長點,提高集團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1、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發展電源核心產業
積極調整集團公司電源結構,優先發展高參數、大容量的高效燃煤機組。到2010年,力爭實現清潔能源機組容量比例不低于總容量的30%;提高可再生能源所占發電容量份額。加快發展高效、低耗的超臨界、超超臨界大容量機組;積極參與廣東核電建設;積極發展風電、LNG發電等清潔能源,等等。
通過上述措施的實行,最終實現將粵電集團以燃煤發電為主要形式,轉變為以大容量、高參數燃煤機組為基礎、核電和西部大水電為重要組成部分、LNG及風電等清潔能源為補充的新的結構形式。
2、實施后向一體化戰略,強化發電行業產業鏈建設
強化核心產業鏈,重點發展煤炭、航運、碼頭、倉儲和電力裝備業。加大參與煤炭資源投資的力度,控制相當比例的煤炭資源,為集團所屬發電企業電煤供應提供有效的保障;加快發展自有運力,積極扶持粵電航運公司的成長;繼續積極尋找優質岸線資源,加快碼頭項目投資與建設。
3、推進相關多元化產業發展,不斷拓展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
充分利用粵電集團在大型公用事業項目的管理能力和優勢,在參股深圳大鵬LNG接收站項目、牽頭建設珠海LNG接收站項目的基礎上,積極進軍工業集中供熱、城市燃氣、城市供水以及區域能源站等公用事業領域,實施相關多元化戰略;以主業為依托,加大粵電財務公司業務拓展力度,盡快在金融服務業領域創造出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堅持節能環保與經濟并重,建立環保長效機制
落實節能減排政策,創建設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電企業是粵電集團承擔的重要社會責任,更是粵電提高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在今后的發展中,粵電集團將繼續堅持節能環保與經濟并重的原則,提高燃料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打造綠色粵電。
一是從優化結構上推進節能環保,認真落實國家和省的“上大壓小”政策,繼續大力發展高效、節能、環保新電源項目;
二是繼續加強內部管理和技術革新,挖掘自身潛力,提高節能降耗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深入研究和積極引進新型節能技術和產品,如機組調峰優化運行、低耗能煤粉點燃技術等等,探尋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的新型發電企業的道路。力爭到2010年,粵電所屬90%的電廠成為清潔生產電廠,所屬電廠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100%,最終實現電力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從2001年到2007年,粵電集團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指引下,緊跟時代的步伐,團結一致、積極進取、勇于創新、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確保安全多發電,不僅繼續保持了優質資產的優勢,到2006年底成為資產總額超過1000億的企業;并且在國企股權改革上,率先于2006年12月28日,以100.32億元的價格,成功轉讓了24%的股份給華能,成為廣東省屬企業以產權轉讓方式引入戰略合作伙伴來啟動股權多元化改革的首例,促進了廣東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打造和諧廣東、綠色廣東做出了積極而重要的貢獻。
金秋十月,恰逢黨的“十七大”隆重召開。粵電集團將借“十七大”的春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按照企業的戰略目標,積極推進集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和快速跨越,早日將自身打造成為廣東省國企航母。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編輯:shadowhao
來源:粵電集團
編輯:shadowhao
來源:粵電集團
本文鏈接:粵電集團優化發電核心業務打造綠色廣東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10/20071015143633.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7-10/20071015143633.html
文章標簽: 發電/環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