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士達參加2006中國電子信息創新技術大會
2006/4/6 10:18:27
深圳科士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供稿
3月30日,由科技部、信息產業部、中國科學院支持,中國電子學會、《計算機世界》報社和《微電腦世界》雜志社共同主辦的2006中國電子信息創新技術大會在北京中國大飯店隆重召開。來自科技部、信息產業部、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科技大學、中國電子學會的領導和專家,以及IT企業CTO和研發人員等1000多位嘉賓參加了本次會議。科士達公司整體機房事業部研發總監陳天德在大會上做了題為“推進整體機房產業發展,助力中國信息化建設”的演講。
在演講中,科士達整體機房事業部研發總監陳天德表示,隨著社會信息化 向縱深推進,作為信息化基礎施設之一的中心機房的建設投入逐年上升,其投資在各級企事業單位信息化總投資中占相當比重。而在傳統機房的建設模式存在投資大、周期長、集成度低及因此帶來的后期運維過程中的多種問題。其中,投資偏高和運維復雜的機房建設已成為阻擋國內眾多中小企業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的門檻。
經過對國內機房建設和運維領域中存在的問題長期深入研究,科士達于2005年成立整體機房事業部。力推傳統機房建設模式由“工程化”向“產品化”方向發展,通過機房方案的軟件化設計、規模化生產、渠道化銷售、模塊化施工,實現機房的標準化和低成本建設,打造全新的機房產業鏈模式。
在整體機房建設模式中,科士達首先通過專家方案自動生成軟件系統,按不同的行業、占地面積、地理環境、所需機房等級、安全等級、資金量等情況,實時量身制定出機房環境三維效果圖、投資預算等,為用戶量身定制最佳的機房方案,通過標準化生產及現場的模塊化組合施工,為用戶建設高可靠機房方案,在工程移交后,整體機房由科士達為用戶提供終身維護。2006年,科士達推出整體機房概念下針對中小型機房市場的“金守護”系列產品,以整體機房產品化的理念整合了動力輸入、智能配電、浪涌保護、環境監控、布線管理和安全防范等系統的功能和應用;為保障IT系統設備的穩定運行提供了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可用性和高適應性的應用環境,并可根據用戶的需求和未來的發展進行不斷升級。
本屆盛會安排了多場最高級別技術演講和分論壇討論,對一年間的IT創新技術成果、IT創新機制與經驗、IT未來發展趨勢等話題做精深的分析和闡述。 此屆年會還公布了由《計算機世界》精心組織、經過專家多方論證發布的2006“十二大IT熱點技術”;揭曉了由中國電子學會組織的規模最大的2005中國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
在演講中,科士達整體機房事業部研發總監陳天德表示,隨著社會信息化 向縱深推進,作為信息化基礎施設之一的中心機房的建設投入逐年上升,其投資在各級企事業單位信息化總投資中占相當比重。而在傳統機房的建設模式存在投資大、周期長、集成度低及因此帶來的后期運維過程中的多種問題。其中,投資偏高和運維復雜的機房建設已成為阻擋國內眾多中小企業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的門檻。
經過對國內機房建設和運維領域中存在的問題長期深入研究,科士達于2005年成立整體機房事業部。力推傳統機房建設模式由“工程化”向“產品化”方向發展,通過機房方案的軟件化設計、規模化生產、渠道化銷售、模塊化施工,實現機房的標準化和低成本建設,打造全新的機房產業鏈模式。
在整體機房建設模式中,科士達首先通過專家方案自動生成軟件系統,按不同的行業、占地面積、地理環境、所需機房等級、安全等級、資金量等情況,實時量身制定出機房環境三維效果圖、投資預算等,為用戶量身定制最佳的機房方案,通過標準化生產及現場的模塊化組合施工,為用戶建設高可靠機房方案,在工程移交后,整體機房由科士達為用戶提供終身維護。2006年,科士達推出整體機房概念下針對中小型機房市場的“金守護”系列產品,以整體機房產品化的理念整合了動力輸入、智能配電、浪涌保護、環境監控、布線管理和安全防范等系統的功能和應用;為保障IT系統設備的穩定運行提供了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可用性和高適應性的應用環境,并可根據用戶的需求和未來的發展進行不斷升級。
本屆盛會安排了多場最高級別技術演講和分論壇討論,對一年間的IT創新技術成果、IT創新機制與經驗、IT未來發展趨勢等話題做精深的分析和闡述。 此屆年會還公布了由《計算機世界》精心組織、經過專家多方論證發布的2006“十二大IT熱點技術”;揭曉了由中國電子學會組織的規模最大的2005中國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鏈接:科士達參加2006中國電子信息創新技術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4/200646101827.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4/2006461018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