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行業的年度采購盛會——2006年春季(第67屆)全國電子產品展覽會將于4月12日-14日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屆時,1300多家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商將展出電子材料、電子生產設備、儀器儀表、電子元器件、光電顯示、集成電路、IT數碼產品、消費類電子、通信等諸多領域的頂尖產品、技術。
從組委會昨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本屆展會還將首次同期推出“中國國際通信展覽會”,即被業內廣泛贊譽的“通信奧運”,今年是在連續成功舉辦了19屆的“全國通信產品展示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參展企業包括中國普天、富士施樂、天時達、德賽、邦凱、力多威等知名企業。
據介紹,始于1964年的全國電子產品展覽會為中國最具權威的綜合性專業電子展,是唯一同時得到國家信息產業部和商務部全力支持的電子展,同時也是我國歷史最久、門類最全、影響最為深遠、規模最大的專業電子展,至今已經成功舉辦66屆。2003年,全國電子展作為唯一的電子展,入選國家商務部重點支持的A級展會,被公認為“中國電子第一大展”,每年分春秋兩季舉行,目前該展春季會已長久落戶深圳。
本屆展會在去年成功舉辦的基礎上,再度強勢“擴軍”,啟用深圳會展中心1號館、8號館、9號館,展出面積達53000平方米,創歷屆展會之最。展會在采購的黃金四月舉辦,密切銜接臺灣春季電子展、香港春季電子展和春季廣交會,更方便國際觀眾一站式采購,預計將有5萬名海內外買家參會。
來自韓國、日本及臺灣、香港等亞洲電子產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積極響應,紛紛組團參展,一方面將充分展現亞洲電子整體產業鏈發展趨勢和強勁勢頭,一方面也為本屆展會的眾多買家賣家提供了更寬廣的國際交易平臺。
據介紹,第67屆全國電子展還將同期舉辦系列高端研討會,共同烘托出本屆展會的主題:中國制造,配套全球。這11場高端研討會分別是:2006(深圳)第四屆RFID應用高級研討會,2006中國SMT國際論壇、測試與測量國際研討會,韓國KES說明會,第二屆中國數字電視與機頂盒技術研討會,2006(深圳)國際防雷技術論壇,2006全球IC市場分析與預測高峰論壇,SMQ產品認證研討會,RoHs產品測試及過程控制研討會,(第三屆)中國國際移動通信網絡優化與發展研討會,2006中國(深圳)3G亞洲峰會暨3G內容戰略高峰論壇。11場高端論壇涵蓋了電子行業、通信行業幾乎所有領域,同時進行,交相輝映。
從組委會昨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本屆展會還將首次同期推出“中國國際通信展覽會”,即被業內廣泛贊譽的“通信奧運”,今年是在連續成功舉辦了19屆的“全國通信產品展示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參展企業包括中國普天、富士施樂、天時達、德賽、邦凱、力多威等知名企業。
據介紹,始于1964年的全國電子產品展覽會為中國最具權威的綜合性專業電子展,是唯一同時得到國家信息產業部和商務部全力支持的電子展,同時也是我國歷史最久、門類最全、影響最為深遠、規模最大的專業電子展,至今已經成功舉辦66屆。2003年,全國電子展作為唯一的電子展,入選國家商務部重點支持的A級展會,被公認為“中國電子第一大展”,每年分春秋兩季舉行,目前該展春季會已長久落戶深圳。
本屆展會在去年成功舉辦的基礎上,再度強勢“擴軍”,啟用深圳會展中心1號館、8號館、9號館,展出面積達53000平方米,創歷屆展會之最。展會在采購的黃金四月舉辦,密切銜接臺灣春季電子展、香港春季電子展和春季廣交會,更方便國際觀眾一站式采購,預計將有5萬名海內外買家參會。
來自韓國、日本及臺灣、香港等亞洲電子產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積極響應,紛紛組團參展,一方面將充分展現亞洲電子整體產業鏈發展趨勢和強勁勢頭,一方面也為本屆展會的眾多買家賣家提供了更寬廣的國際交易平臺。
據介紹,第67屆全國電子展還將同期舉辦系列高端研討會,共同烘托出本屆展會的主題:中國制造,配套全球。這11場高端研討會分別是:2006(深圳)第四屆RFID應用高級研討會,2006中國SMT國際論壇、測試與測量國際研討會,韓國KES說明會,第二屆中國數字電視與機頂盒技術研討會,2006(深圳)國際防雷技術論壇,2006全球IC市場分析與預測高峰論壇,SMQ產品認證研討會,RoHs產品測試及過程控制研討會,(第三屆)中國國際移動通信網絡優化與發展研討會,2006中國(深圳)3G亞洲峰會暨3G內容戰略高峰論壇。11場高端論壇涵蓋了電子行業、通信行業幾乎所有領域,同時進行,交相輝映。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編輯:Lipton
編輯:Lipton
本文鏈接:全國電子產品展明日開幕 130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4/2006411101431.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4/20064111014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