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蘭特:沃達豐兵敗日本給我國3G的啟示
2006/3/20 22:55:33
南京銀線科技有限公司 供稿
沃達豐,歐洲最大的移動電話運營商,全球3G的主推手,此次兵敗日本,給了我國3G很重要的啟示。
日本作為全球第一個開通3G商用業務的國家,它的3G的規模是世界最大的。自2001年收購了日本運營商J-Phone后,沃達豐就一直希望在日本搶占更多3G市場份額,因為這項業務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和較高的利潤率。然而近五年過去了,沃達豐也只不過發展了區區250萬名3G用戶,遠遠不及競爭對手KDDI和NTTDoCoMo,在全日本5000萬名3G用戶占的比例非常小。最后沃達豐無奈之下決定把日本子公司出售給軟銀,以從這塊“市場回報前景并不樂觀”的地方抽身,這對于竭力推行全球化戰略的沃達豐而言不啻于一個沉重打擊。
論實力,不可謂不強大。截至2005年底,沃達豐除了在遍布五大洲的2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外,還在另外14個國家聯營移動業務,全球用戶總數超過了1.5億。論經營策略,沃達豐的全球化經營一直被世界電信業奉為圭臬。雖然沃達豐公司的注冊地在英國,但卻了只有約1%的用戶來自英國本土,英國以外地區的子公司為集團貢獻的業務收入比例達到87%以上。
就是這樣一個實力強大并且擅長國際化運營的移動通信運營商,在被視為“全球3G市場的晴雨表”的日本市場上慘淡收場,讓分析家們大跌眼鏡。在談及沃達豐失敗的原因時,有業內人士認為是沃達豐在日本向用戶提供的3G手機存在問題,因為盡管沃達豐充分利用了自身充沛的全球采購力,但“從設計和性能方面來看,沃達豐統一采購的3G手機落后于日本市場兩年”,而它的競爭對手NTT DoCoMo和KDDI,向用戶提供的則主要是來自于日本廠商的更符合日本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習慣的3G手機。更值得引起人們重視的,是身為全球WCDMA用戶數最多的運營商NTT DoCoMo和全球CDMA2000 1x用戶最多的運營商KDDI,在技術的研發和產品的開發上都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并經常參與到手機從設計到開發的全過程當中。這樣一來它們提供的手機往往極具特色,不僅外形時尚,而且附加了許多獨特的功能,深受日本用戶喜愛。沃達豐在這方面,無疑做得不夠。
NTT DoCoMo、KDDI對手機終端異乎尋常的重視,是與日本3G市場的競爭激烈的狀況分不開的。眾所周知,日本移動通信市場已經基本接近飽和,即便是其它國家方興未艾的3G,在這里也是發展多年。日本的3G運營商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不得不采用差異化的經營策略,不僅提供了極為各具特色的3G業務,還不斷地推出富有個性的3G手機來吸引用戶。這種經營策略非常值得國內運營商借鑒,因為我國移動通信市場進入3G時代后,市場定會出現不少變數,不管是混和組網還是獨立組網,移動運營商的數量都會增加,3G市場上的競爭都會愈演愈烈。
由于“第二代通信網絡之間的區別很小、服務之間的區別也很小,不同的只有價格”,所以目前國內的移動通信服務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不管是移動還是聯通,提供的業務都大同小異。除了幾乎完全一模一樣的語音業務外,移動數據業務同樣單一,都是以短信和彩信業務為主。同質化的后果只能是一味的價格戰,從而導致激烈的資費競爭在中國大地四處開花,而運營商的服務的創新能力卻極度匱乏。3G要求運營商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業務內容,沃達豐之所以從日本敗北,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其差異化經營做得不夠好,沒有準確把握日本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自然無法提供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和服務。如何進行差異化經營,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來推動業務的創新,將是3G時代國內運營商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3G運營商要不斷地推出富有特色的新業務,提供差異化服務,往往需要從手機終端上做文章,因為只有手機能夠方便地支持所推出的新業務,尤其是其他運營商所不能提供的業務,差異化經營才能落到實處。日本的3G發展規模超過歐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日本的手機制造商愿意按照用戶的要求來定制手機。而在歐美,類似于諾基亞這樣的大廠商向來都是以“我”為主,并不愿意把自己的產品拴在運營商這棵樹上。電信研究院通信信息所移動通信研究部主任庾志成曾經指出,在即將到來的3G時代,運營商將會在產業鏈中扮演絕對的主導地位。因為取得主導地位后,運營商的差異化經營策略才可能更好地得以實施。從國內移動通信市場目前的情況來看,手機終端向來都是國內運營商最薄弱的環節,畢竟財大氣粗的國外手機廠商從來都不會甘心淪為運營商的附庸,而國產手機的研發實力暫時還不強,尚無法跟上運營商的節奏來配合其新業務的推出。盡管移動、聯通以前曾經采用手機定制的方式,但效果并不明顯。國內的運營商要想在3G市場有所作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綜上所述,沃達豐在日本的失敗實質是差異化經營的失敗。國內的移動運營商應當引以為戒,未雨綢繆,在3G來臨的前夜把握好未來的發展方向,避免步入類似于沃達豐在日本的誤區。
日本作為全球第一個開通3G商用業務的國家,它的3G的規模是世界最大的。自2001年收購了日本運營商J-Phone后,沃達豐就一直希望在日本搶占更多3G市場份額,因為這項業務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和較高的利潤率。然而近五年過去了,沃達豐也只不過發展了區區250萬名3G用戶,遠遠不及競爭對手KDDI和NTTDoCoMo,在全日本5000萬名3G用戶占的比例非常小。最后沃達豐無奈之下決定把日本子公司出售給軟銀,以從這塊“市場回報前景并不樂觀”的地方抽身,這對于竭力推行全球化戰略的沃達豐而言不啻于一個沉重打擊。
論實力,不可謂不強大。截至2005年底,沃達豐除了在遍布五大洲的2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外,還在另外14個國家聯營移動業務,全球用戶總數超過了1.5億。論經營策略,沃達豐的全球化經營一直被世界電信業奉為圭臬。雖然沃達豐公司的注冊地在英國,但卻了只有約1%的用戶來自英國本土,英國以外地區的子公司為集團貢獻的業務收入比例達到87%以上。
就是這樣一個實力強大并且擅長國際化運營的移動通信運營商,在被視為“全球3G市場的晴雨表”的日本市場上慘淡收場,讓分析家們大跌眼鏡。在談及沃達豐失敗的原因時,有業內人士認為是沃達豐在日本向用戶提供的3G手機存在問題,因為盡管沃達豐充分利用了自身充沛的全球采購力,但“從設計和性能方面來看,沃達豐統一采購的3G手機落后于日本市場兩年”,而它的競爭對手NTT DoCoMo和KDDI,向用戶提供的則主要是來自于日本廠商的更符合日本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習慣的3G手機。更值得引起人們重視的,是身為全球WCDMA用戶數最多的運營商NTT DoCoMo和全球CDMA2000 1x用戶最多的運營商KDDI,在技術的研發和產品的開發上都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并經常參與到手機從設計到開發的全過程當中。這樣一來它們提供的手機往往極具特色,不僅外形時尚,而且附加了許多獨特的功能,深受日本用戶喜愛。沃達豐在這方面,無疑做得不夠。
NTT DoCoMo、KDDI對手機終端異乎尋常的重視,是與日本3G市場的競爭激烈的狀況分不開的。眾所周知,日本移動通信市場已經基本接近飽和,即便是其它國家方興未艾的3G,在這里也是發展多年。日本的3G運營商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不得不采用差異化的經營策略,不僅提供了極為各具特色的3G業務,還不斷地推出富有個性的3G手機來吸引用戶。這種經營策略非常值得國內運營商借鑒,因為我國移動通信市場進入3G時代后,市場定會出現不少變數,不管是混和組網還是獨立組網,移動運營商的數量都會增加,3G市場上的競爭都會愈演愈烈。
由于“第二代通信網絡之間的區別很小、服務之間的區別也很小,不同的只有價格”,所以目前國內的移動通信服務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不管是移動還是聯通,提供的業務都大同小異。除了幾乎完全一模一樣的語音業務外,移動數據業務同樣單一,都是以短信和彩信業務為主。同質化的后果只能是一味的價格戰,從而導致激烈的資費競爭在中國大地四處開花,而運營商的服務的創新能力卻極度匱乏。3G要求運營商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業務內容,沃達豐之所以從日本敗北,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其差異化經營做得不夠好,沒有準確把握日本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自然無法提供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和服務。如何進行差異化經營,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來推動業務的創新,將是3G時代國內運營商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3G運營商要不斷地推出富有特色的新業務,提供差異化服務,往往需要從手機終端上做文章,因為只有手機能夠方便地支持所推出的新業務,尤其是其他運營商所不能提供的業務,差異化經營才能落到實處。日本的3G發展規模超過歐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日本的手機制造商愿意按照用戶的要求來定制手機。而在歐美,類似于諾基亞這樣的大廠商向來都是以“我”為主,并不愿意把自己的產品拴在運營商這棵樹上。電信研究院通信信息所移動通信研究部主任庾志成曾經指出,在即將到來的3G時代,運營商將會在產業鏈中扮演絕對的主導地位。因為取得主導地位后,運營商的差異化經營策略才可能更好地得以實施。從國內移動通信市場目前的情況來看,手機終端向來都是國內運營商最薄弱的環節,畢竟財大氣粗的國外手機廠商從來都不會甘心淪為運營商的附庸,而國產手機的研發實力暫時還不強,尚無法跟上運營商的節奏來配合其新業務的推出。盡管移動、聯通以前曾經采用手機定制的方式,但效果并不明顯。國內的運營商要想在3G市場有所作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綜上所述,沃達豐在日本的失敗實質是差異化經營的失敗。國內的移動運營商應當引以為戒,未雨綢繆,在3G來臨的前夜把握好未來的發展方向,避免步入類似于沃達豐在日本的誤區。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鏈接:耶蘭特:沃達豐兵敗日本給我國3G的啟示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3/2006320225533.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3/20063202255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