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歐洲3G用戶更頻繁地使用數據服務
2006/2/9 16:51:06
南京銀線科技有限公司 供稿
[size=4]調查顯示:歐洲3G用戶更頻繁地使用數據服務[/size]
[size=3]美國東部時間2月8日(北京時間2月9日),外電報道,M:Metrics公司最近發布的一份關于歐洲電信市場的調查報告顯示,雖然英國和德國3G服務訂戶比例很低,但這兩個國家的3G服務訂戶卻更可能使用手機上的多媒體功能,他們往往更頻繁地使用3G手機發消息、打游戲、觀看和下載視頻。
根據該調查報告所說,英國的3G服務訂戶比例為7.7%,而德國和美國的3G服務訂戶比例僅分別為3.2%和1.9%。
M:Metrics公司表示,不難發現,相對于2G網絡來說,3G服務訂戶更頻繁地使用他們的手機來捕捉和傳輸視頻內容,這不僅是展示了3G網絡卓越的傳輸速度,而且表現了視頻捕捉已經成為3G手機的標準功能。
根據該調查報告所說,在德國,9.8%的早期UMTS服務訂戶每月的視頻傳輸次數比3G服務訂戶多三倍。
M:Metrics公司表示,英國18.9%的3G服務訂戶每月都會使用手機傳輸視頻,這更是反應了英國電信市場對數據服務的高消費量。
視頻服務的高消費量是3G網絡所特有的現象。M:Metrics公司表示,在去年第四季度,英國和德國分別大約有40.4萬和10.7萬3G服務訂戶每月都要使用手機觀看視頻短片,因此,英國和德國使用3G服務觀看視頻的訂戶分別是使用2G服務觀看視頻訂戶人數的9倍和13倍。
M:Metrics公司的調查數據指出,3G網絡更吸引那些技術愛好者。
根據該調查報告所說,3G服務訂戶比2G服務訂戶更可能使用數據服務。M:Metrics公司高級分析人士兼副總裁保羅•古德說:“盡管目前有很多短消息種類選擇,但3G服務訂戶仍然更可能使用彩信服務,所以我們將不大可能看到彩信業務的冷場。實際上,3G服務訂戶發彩信的次數比他們發電子郵件和即時消息的可能性更大!
M:Metrics公司表示,由于3G服務訂戶的數據服務使用可能性更大,其下載鈴聲和游戲的可能性也更高。[/size]
[IMG]20062916502459991.jpg[/IMG]
[IMG]20062916504918117.jpg[/IMG]
[IMG]20062916565429073.jpg[/IMG]
[size=3]美國東部時間2月8日(北京時間2月9日),外電報道,M:Metrics公司最近發布的一份關于歐洲電信市場的調查報告顯示,雖然英國和德國3G服務訂戶比例很低,但這兩個國家的3G服務訂戶卻更可能使用手機上的多媒體功能,他們往往更頻繁地使用3G手機發消息、打游戲、觀看和下載視頻。
根據該調查報告所說,英國的3G服務訂戶比例為7.7%,而德國和美國的3G服務訂戶比例僅分別為3.2%和1.9%。
M:Metrics公司表示,不難發現,相對于2G網絡來說,3G服務訂戶更頻繁地使用他們的手機來捕捉和傳輸視頻內容,這不僅是展示了3G網絡卓越的傳輸速度,而且表現了視頻捕捉已經成為3G手機的標準功能。
根據該調查報告所說,在德國,9.8%的早期UMTS服務訂戶每月的視頻傳輸次數比3G服務訂戶多三倍。
M:Metrics公司表示,英國18.9%的3G服務訂戶每月都會使用手機傳輸視頻,這更是反應了英國電信市場對數據服務的高消費量。
視頻服務的高消費量是3G網絡所特有的現象。M:Metrics公司表示,在去年第四季度,英國和德國分別大約有40.4萬和10.7萬3G服務訂戶每月都要使用手機觀看視頻短片,因此,英國和德國使用3G服務觀看視頻的訂戶分別是使用2G服務觀看視頻訂戶人數的9倍和13倍。
M:Metrics公司的調查數據指出,3G網絡更吸引那些技術愛好者。
根據該調查報告所說,3G服務訂戶比2G服務訂戶更可能使用數據服務。M:Metrics公司高級分析人士兼副總裁保羅•古德說:“盡管目前有很多短消息種類選擇,但3G服務訂戶仍然更可能使用彩信服務,所以我們將不大可能看到彩信業務的冷場。實際上,3G服務訂戶發彩信的次數比他們發電子郵件和即時消息的可能性更大!
M:Metrics公司表示,由于3G服務訂戶的數據服務使用可能性更大,其下載鈴聲和游戲的可能性也更高。[/size]
[IMG]20062916502459991.jpg[/IMG]
[IMG]20062916504918117.jpg[/IMG]
[IMG]20062916565429073.jpg[/IMG]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鏈接:調查顯示:歐洲3G用戶更頻繁地使用數據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2/20062916516.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2/200629165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