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2005年行業的發展,中國儀器儀表工業協會理事長奚家成一臉興奮,他說:“發展速度超乎預想!彪m然全年的統計數據尚未出來,但根據前11月的數據推算,2005年全國儀器儀表行業產值可達1700億元,增幅為27%,是近10年之最。對于今年的情況,他認為增幅雖會有所下降,但仍能保持在20%以上。
亮點突出實力增強
在2005年的儀器儀表行業發展中,奚家成認為有三大亮點非常突出。
一是行業發展速度加快。2004年時全行業產值1200億元,從零到突破1000億元,全行業用了55年時間;到2005年全行業產值已達1700億元,可以預見,第二個1000億元的實現僅需2~3年的時間。奚家成肯定地說,在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儀表行業發展速度是最快的,實力也是最強的。
二是2005年全行業出口52億美元,進口138億美元,雖然在整個機械行業中,進口量仍是最大的,進出口逆差也最大,但在出口不斷平穩增長的同時,進口的增幅卻大大下降,2005年為14.5%,而往年增幅一般在30%左右,最高的2003年,甚至超過了50%。逆差增幅也大大縮小。
三是經過最新的工業普查,目前全行業共有3304家企業,新增1000家左右。其中不少是經國家歸類調整后重新劃入的,但也有三成左右的企業是新發展起來的。奚家成認為最值得一提的是,過去我們都認為三資企業無論數量,還是產值、利潤都已占據行業的一半江山,但最新的普查數據顯示,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國內企業占56%,三資企業占44%;利潤國內企業占52%,三資企業占48%,均未過半。但奚家成坦承,三資企業增長的趨勢明顯,不排除下一步過半的可能。
增速平穩此消彼長
奚家成認為,2006年儀器儀表行業的增速將好于其他一些機械分行業,仍將保持20%以上。這主要是因為儀表行業涉及面廣,從工業應用到百姓生活,宏觀調控對其影響有限,可以說是此消彼長。如在汽車儀表、醫療儀器及部分專用儀表需求量下降的同時,石化、環保等領域對儀表的需求卻在增長。此外,隨著國家對自主創新的日益重視,各行業、各企業及科研院所必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科學儀器、試驗設備等也將隨之增長。
在儀器儀表產品出口上,奚家成認為已從前兩年的高點開始回落,大的增幅不會有,將保持平穩態勢,應在3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出口交貨值已占全行業總產值的1/4,而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平衡點,超過這個比例,就會有風險,一旦海外市場有變,將給全行業帶來不利影響。他舉了電度表的例子。目前我國電度表出口量已占世界電度表貿易量的20%~25%,也就是說國際市場上每4臺電度表中有1臺就來自中國。若出口量繼續攀升,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土耳其已在2005年對我國電度表提出反傾銷。一些企業針對這一趨勢,已采取新的對策。一方面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加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例,另一方面,正積極與一些進口國的企業聯系,探索在當地進行合作生產的可能。
此外,在2006年中,三資企業的增速仍將快于我們本國企業,但奚家成也表示,外資急劇上升的時期已經過去。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五六年間,是國外儀表企業在中國市場投資建廠最迅猛的階段,大部分跨國公司都已進入,現在三資企業的投資增速放緩。而且隨著中國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一些國外公司還采取了新的策略,不再投資建廠,而是與中國企業合作,其產品由中國企業生產,采用貼牌的方式,在中國市場銷售或返銷海外。如GE的電度表。
2005年儀器儀表行業的利潤增幅雖在30%左右,但奚家成指出,這主要是由于業內某大企業上年大幅虧損,2005年扭虧所造成的。其實,隨著競爭的加劇,儀器儀表行業的盈利空間正日益縮小,因此,奚家成估計,2006年全行業利潤的增幅應在20%或以下。
自主創新呈新趨勢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努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目前,儀器儀表全行業正積極貫徹中央精神,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日漸高漲,并呈現出一些符合中國與行業實際的新趨勢。
首先是一般產品的改進創新。以電度表為例,2005年出口1400萬臺,比上年增長60%;金額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0%。金額的增幅高于數量的增幅,說明高檔產品增多了,尤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電子式電度表。此外,還從單表的出口擴大到電網監視管理系統的出口,水表和煤氣表也是如此。
其次,除重視單項技術的提高,企業也開始注重集成技術的提升。過去在石化、電力、軌道交通、水處理等大工程中,企業往往只能提供單項產品或技術。現在一些企業將工程中的儀表控制部分全部承擔,包括儀表系統在這一工程中的應用、投運,甚至用戶的培訓、軟件開發等,這就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第三個動向是企業的集成創新步伐加大。作為高技術行業,奚家成指出,儀表行業進行創新的最大困難還不是資金問題,而是技術的來源。行業內的中低檔產品一直是以自主創新為主,而中高檔產品,我國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期,共引進了400多項技術。這種引進往往從圖紙、生產工藝、裝備、模具等一并引進。而到了現在,隨著我們自身水平的提高,這種引進模式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國外公司也絕不可能將核心技術輕易轉讓給我們。因此,我們現在一些企業采取了集成創新的辦法,即從國外或國內的幾家企業一點一滴的引進所需技術,再由企業自身進行集成創新。奚家成告訴記者,這種內外結合的集成創新非常符合行業的實際,值得推廣。近期就有兩家采取這種方式的企業正要與國外公司簽訂技術引進協議,一些企業甚至通過并購國外小企業來獲取技術。
第四種趨勢是出現了打破行業界限的集成創新動向。奚家成認為,只有應用領域與制造部門打破界限,攜手合作,共同進行技術創新,才能逐步打破國外公司對我國大工程中儀控設備的技術壟斷。
亮點突出實力增強
在2005年的儀器儀表行業發展中,奚家成認為有三大亮點非常突出。
一是行業發展速度加快。2004年時全行業產值1200億元,從零到突破1000億元,全行業用了55年時間;到2005年全行業產值已達1700億元,可以預見,第二個1000億元的實現僅需2~3年的時間。奚家成肯定地說,在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儀表行業發展速度是最快的,實力也是最強的。
二是2005年全行業出口52億美元,進口138億美元,雖然在整個機械行業中,進口量仍是最大的,進出口逆差也最大,但在出口不斷平穩增長的同時,進口的增幅卻大大下降,2005年為14.5%,而往年增幅一般在30%左右,最高的2003年,甚至超過了50%。逆差增幅也大大縮小。
三是經過最新的工業普查,目前全行業共有3304家企業,新增1000家左右。其中不少是經國家歸類調整后重新劃入的,但也有三成左右的企業是新發展起來的。奚家成認為最值得一提的是,過去我們都認為三資企業無論數量,還是產值、利潤都已占據行業的一半江山,但最新的普查數據顯示,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國內企業占56%,三資企業占44%;利潤國內企業占52%,三資企業占48%,均未過半。但奚家成坦承,三資企業增長的趨勢明顯,不排除下一步過半的可能。
增速平穩此消彼長
奚家成認為,2006年儀器儀表行業的增速將好于其他一些機械分行業,仍將保持20%以上。這主要是因為儀表行業涉及面廣,從工業應用到百姓生活,宏觀調控對其影響有限,可以說是此消彼長。如在汽車儀表、醫療儀器及部分專用儀表需求量下降的同時,石化、環保等領域對儀表的需求卻在增長。此外,隨著國家對自主創新的日益重視,各行業、各企業及科研院所必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科學儀器、試驗設備等也將隨之增長。
在儀器儀表產品出口上,奚家成認為已從前兩年的高點開始回落,大的增幅不會有,將保持平穩態勢,應在3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出口交貨值已占全行業總產值的1/4,而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平衡點,超過這個比例,就會有風險,一旦海外市場有變,將給全行業帶來不利影響。他舉了電度表的例子。目前我國電度表出口量已占世界電度表貿易量的20%~25%,也就是說國際市場上每4臺電度表中有1臺就來自中國。若出口量繼續攀升,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土耳其已在2005年對我國電度表提出反傾銷。一些企業針對這一趨勢,已采取新的對策。一方面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加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例,另一方面,正積極與一些進口國的企業聯系,探索在當地進行合作生產的可能。
此外,在2006年中,三資企業的增速仍將快于我們本國企業,但奚家成也表示,外資急劇上升的時期已經過去。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五六年間,是國外儀表企業在中國市場投資建廠最迅猛的階段,大部分跨國公司都已進入,現在三資企業的投資增速放緩。而且隨著中國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一些國外公司還采取了新的策略,不再投資建廠,而是與中國企業合作,其產品由中國企業生產,采用貼牌的方式,在中國市場銷售或返銷海外。如GE的電度表。
2005年儀器儀表行業的利潤增幅雖在30%左右,但奚家成指出,這主要是由于業內某大企業上年大幅虧損,2005年扭虧所造成的。其實,隨著競爭的加劇,儀器儀表行業的盈利空間正日益縮小,因此,奚家成估計,2006年全行業利潤的增幅應在20%或以下。
自主創新呈新趨勢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努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目前,儀器儀表全行業正積極貫徹中央精神,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日漸高漲,并呈現出一些符合中國與行業實際的新趨勢。
首先是一般產品的改進創新。以電度表為例,2005年出口1400萬臺,比上年增長60%;金額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0%。金額的增幅高于數量的增幅,說明高檔產品增多了,尤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電子式電度表。此外,還從單表的出口擴大到電網監視管理系統的出口,水表和煤氣表也是如此。
其次,除重視單項技術的提高,企業也開始注重集成技術的提升。過去在石化、電力、軌道交通、水處理等大工程中,企業往往只能提供單項產品或技術。現在一些企業將工程中的儀表控制部分全部承擔,包括儀表系統在這一工程中的應用、投運,甚至用戶的培訓、軟件開發等,這就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第三個動向是企業的集成創新步伐加大。作為高技術行業,奚家成指出,儀表行業進行創新的最大困難還不是資金問題,而是技術的來源。行業內的中低檔產品一直是以自主創新為主,而中高檔產品,我國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期,共引進了400多項技術。這種引進往往從圖紙、生產工藝、裝備、模具等一并引進。而到了現在,隨著我們自身水平的提高,這種引進模式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國外公司也絕不可能將核心技術輕易轉讓給我們。因此,我們現在一些企業采取了集成創新的辦法,即從國外或國內的幾家企業一點一滴的引進所需技術,再由企業自身進行集成創新。奚家成告訴記者,這種內外結合的集成創新非常符合行業的實際,值得推廣。近期就有兩家采取這種方式的企業正要與國外公司簽訂技術引進協議,一些企業甚至通過并購國外小企業來獲取技術。
第四種趨勢是出現了打破行業界限的集成創新動向。奚家成認為,只有應用領域與制造部門打破界限,攜手合作,共同進行技術創新,才能逐步打破國外公司對我國大工程中儀控設備的技術壟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來源:儀器儀表與傳感器網
來源:儀器儀表與傳感器網
本文鏈接:2005年我國儀器儀表產值增幅達27%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2/20062101096.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2/200621010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