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廠商飛利浦電子在8月15日花費9.5億美元,取得原屬于安捷倫(AgilentTechnologies)持有之Lumileds公司股份,Lumileds是飛利浦與安捷倫于1999年11月合資成立的高亮度LED公司,惠普(HP)在1999年上半年分家,測量儀器及半導體事業分出去成為安捷倫。此次飛利浦取得原屬安捷倫持有的47%股份后,對Lumileds總持股數達到96.5%。
對于飛利浦而言,對Lumileds持股比重的提高,代表對于照明事業更高的承諾,Lumileds是1家專門做高亮度LED(包括紅、藍、綠及白光LED)的公司,生產車用LED、手機用及電視用LED。
在事業定位上,原本Lumileds負責LED芯片及芯片封裝,飛利浦則是做之后的模塊以及系統整合,兩者是垂直整合體系下的上下游關系,在下游市場影響力方面,飛利浦在全球照明市場是全球領導廠商。
取得Lumileds充分控制權有助飛利浦照明事業進展
以Lumileds的財務體質來看,是1家高成長且獲利率不低的公司,2004會計年度營業額為2.8億美元,年成長率為43%,凈利為0.62億美元,成長超過2倍,營業凈利率22%,未來預期的凈利率在20%-25%之間。此一數據在飛利浦各事業部及各轉投資事業中,算是表現較佳的一塊。若以2004年全球LED燈管/顯示器整體銷售額47億美元計算,則Lumileds約是第六七名位置。
飛利浦取得Lumileds絕大多數股權(其余股份屬員工)后,代表之意義為飛利浦對半導體照明事業更大的資源投入,對Lumileds日后策略及業務行動將可有更明快的決策。當然,Lumileds的產品獲利率高于一般照明事業,對于飛利浦照明事業獲利也可做些許貢獻。
Philips付現9.5億美元吸引力大
1999年惠普組織重整時,光電事業群是并到安捷倫,但這幾年安捷倫因為部門及業務仍顯過多過雜,因此經營策略上傾向于更為聚焦,因此處分一些非安捷倫最擅長的業務,像是與半導體晶圓廠相關的事業以及LED部分。對安捷倫來說,至少回到以前的老路,重新鎖定「電子量測儀器」主業務,因為飛利浦將以付現方式取得安捷倫的持股,而安捷倫近年來獲利表現差強人意,偶有虧損,此一9.5億美元資金流入對安捷倫應該是有利的。
對飛利浦來說,該公司是目前全球前3大照明廠商(分別為飛利浦、Osram、GE等3家),而白光照明及LED背光亦是飛利浦所規劃之技術藍圖發展重點,由于燈管占飛利浦照明事業50%以上營收比重,因此對于次世代照明技術不敢掉以輕心。Lumileds擁有高亮度LED技術及商業化能力,相關專利近200件,在飛利浦近100%的股權掌控下,更將有助于飛利浦未來在2大方向的發展。
飛利浦及美國IT廠商在投資事業上的策略思維,是只要事業對企業整體的附加價值降低或是未來潛力相對不具吸引力時,迅速采取變現的作法,但是對可能成為未來主流技術的公司則會不吝投下資金去購買。例如IBM將PC事業出讓給聯想,主因是對IBM的附加價值已低,又如飛利浦出資15億美元購買LGLCD的半數股權,成立樂金飛利浦(LG.PhilipsLCD;LPL)。因此,飛利浦對Lumileds的加碼投資,意味著飛利浦對半導體照明及LCD背光市場潛力的重視。
高亮度LED市場成長率超過2成
2004年全球LED市場約為47億美元,預估到2008年時將成長到67億美元,年平均成長率約13%,其中Lumileds所做的高亮度LED市場,預估年平均成長率在20%以上。
高亮度LED目前的市場,是以手機應用為主,手機的按鍵及LCD屏幕都需要用到LED做為背光源,另外,照相手機占整體手機市場比率逐年提高,且照相手機上配備閃光燈的比率亦逐漸提升,閃光燈即需要用到白光LED。整體來說,與手機相關的LED需求,占整體LED市場的35%,是僅次于各類LED指示燈(包括PC等眾多應用)的第二大應用。
不過,盡管手機市場的需求量大,但因為手機在全球的普及率已高,年平均出貨量成長率已難超過15%,跟目前的PC類似,所以長期的成長機會,焦點是在照明(包括家庭照明及裝飾照明)、液晶電視(LCDTV)背光及汽車內外燈。
照明市場是長期發展方向
許多人都看好未來LED在照明市場的機會,誠如中國臺灣、日本等地相關單位廠商的預測,若LED能夠替代一般照明,可以少蓋幾座核電廠,不過因為一般照明燈管價格遠低于LED照明燈,有人估計美國人1個家庭全用LED做照明要1.2萬美元以上,所以全面替代可能至少要到2030年以后才有機會,短期內LED用在照明上面仍偏向于舞臺等裝飾照明及特殊場合如手術臺燈等。
因為商業化照明用LED的使用壽命一般要求是在5萬小時左右,若是做為交通號志,理論上3-4年都不必更換,所以就節省人工成本及避免耽誤交通等機會成本的觀點,LED未來在交通號志的應用也將逐漸廣泛。
LED背光應用備受期待
未來LED在電視市場的發展備受期待,因為采用LED做為背光的LCDTV,其色彩重現度(ColorReproduction)可以輕易地達到NTSC規格100%以上水準,但一般的CCFL燈管,絕大多數僅能提供72%的水準,因此LCDTV未來在觀賞畫質上可遠遠超越其它顯示器之處,LED背光就是關鍵。
以SONY在2004年第四季左右商業化的QUALIALCDTV為例,其46吋產品標榜采用LED背光,即是采用Lumileds的產品,該產品需要用到400組以上的LED(各含R、G、B),因此該款LCDTV定價在1萬美元以上,屬于最高檔的LCDTV,雖然銷售量有限,但卻是SONY顯示其LCDTV技術及品牌形象不可或缺的旗艦型商品。三星電子(SamsungElectronics)七代線生產的46吋LCD,部分高文件產品未來將與SONY的QUALIALCDTV一樣,采用LED做為背光。
根據LCD領導廠商的產品發展藍圖及技術預測,2002-2004年是LCDTV初入市場階段,因此設法改善視角過窄、對比度低、反應速度慢及引起消費者討論是最主要課題,上述問題大致上已獲解決并達到商業化標準;現在很多人購買LCDTV并不是因為數字電視趨勢或是畫質趕上了CRTTV,而是LCDTV在價格連續幾年大幅下降后,光憑其薄型化的外型及一定程度的畫質表現,已足以吸引早期消費者(約占整體消費者5%-10%)購買。
預料在2005-2008年階段,將是LCDTV與PDPTV兩大薄型電視在成本競爭中的對抗戰,雙方都認為還有許多成本下降的空間,因此誰能降得比較快,將是尺寸分界及畫質差異逐漸模糊下,決勝的關鍵所在。
此外,背光模塊廠商亦預估,在2008年以LED為背光的大尺寸背光模塊市場規模,將成長到1.6億美元,較2005年預估僅200萬美元成長80倍,可看出對此一市場成長潛力的期待。
若2008年以后LCDTV勝出,則LCDTV本身也會面臨技術上的自我挑戰,采用LED背光的LCDTV,與采用傳統CCFL及進一步發展的平面光源(FFL)將展開新的正面對抗,估計2012-2015年OLEDTV挑戰LCDTV成為FPDTV主流的威脅仍是存在。不過,新興顯示技術層出不窮,未來FED技術也是想搶TV市場的威脅之一。
簡而言之,繼手機應用之后,車用及LCD背光是LED的現階段發展要點,長期而言照明應用才是LED長期的方向,LED被評選為20世紀人類100大發明之一,是否能改造21世紀,相信不僅是飛利浦,同時也是牽涉到數以萬計人日常生活的一大革命。
對于飛利浦而言,對Lumileds持股比重的提高,代表對于照明事業更高的承諾,Lumileds是1家專門做高亮度LED(包括紅、藍、綠及白光LED)的公司,生產車用LED、手機用及電視用LED。
在事業定位上,原本Lumileds負責LED芯片及芯片封裝,飛利浦則是做之后的模塊以及系統整合,兩者是垂直整合體系下的上下游關系,在下游市場影響力方面,飛利浦在全球照明市場是全球領導廠商。
取得Lumileds充分控制權有助飛利浦照明事業進展
以Lumileds的財務體質來看,是1家高成長且獲利率不低的公司,2004會計年度營業額為2.8億美元,年成長率為43%,凈利為0.62億美元,成長超過2倍,營業凈利率22%,未來預期的凈利率在20%-25%之間。此一數據在飛利浦各事業部及各轉投資事業中,算是表現較佳的一塊。若以2004年全球LED燈管/顯示器整體銷售額47億美元計算,則Lumileds約是第六七名位置。
飛利浦取得Lumileds絕大多數股權(其余股份屬員工)后,代表之意義為飛利浦對半導體照明事業更大的資源投入,對Lumileds日后策略及業務行動將可有更明快的決策。當然,Lumileds的產品獲利率高于一般照明事業,對于飛利浦照明事業獲利也可做些許貢獻。
Philips付現9.5億美元吸引力大
1999年惠普組織重整時,光電事業群是并到安捷倫,但這幾年安捷倫因為部門及業務仍顯過多過雜,因此經營策略上傾向于更為聚焦,因此處分一些非安捷倫最擅長的業務,像是與半導體晶圓廠相關的事業以及LED部分。對安捷倫來說,至少回到以前的老路,重新鎖定「電子量測儀器」主業務,因為飛利浦將以付現方式取得安捷倫的持股,而安捷倫近年來獲利表現差強人意,偶有虧損,此一9.5億美元資金流入對安捷倫應該是有利的。
對飛利浦來說,該公司是目前全球前3大照明廠商(分別為飛利浦、Osram、GE等3家),而白光照明及LED背光亦是飛利浦所規劃之技術藍圖發展重點,由于燈管占飛利浦照明事業50%以上營收比重,因此對于次世代照明技術不敢掉以輕心。Lumileds擁有高亮度LED技術及商業化能力,相關專利近200件,在飛利浦近100%的股權掌控下,更將有助于飛利浦未來在2大方向的發展。
飛利浦及美國IT廠商在投資事業上的策略思維,是只要事業對企業整體的附加價值降低或是未來潛力相對不具吸引力時,迅速采取變現的作法,但是對可能成為未來主流技術的公司則會不吝投下資金去購買。例如IBM將PC事業出讓給聯想,主因是對IBM的附加價值已低,又如飛利浦出資15億美元購買LGLCD的半數股權,成立樂金飛利浦(LG.PhilipsLCD;LPL)。因此,飛利浦對Lumileds的加碼投資,意味著飛利浦對半導體照明及LCD背光市場潛力的重視。
高亮度LED市場成長率超過2成
2004年全球LED市場約為47億美元,預估到2008年時將成長到67億美元,年平均成長率約13%,其中Lumileds所做的高亮度LED市場,預估年平均成長率在20%以上。
高亮度LED目前的市場,是以手機應用為主,手機的按鍵及LCD屏幕都需要用到LED做為背光源,另外,照相手機占整體手機市場比率逐年提高,且照相手機上配備閃光燈的比率亦逐漸提升,閃光燈即需要用到白光LED。整體來說,與手機相關的LED需求,占整體LED市場的35%,是僅次于各類LED指示燈(包括PC等眾多應用)的第二大應用。
不過,盡管手機市場的需求量大,但因為手機在全球的普及率已高,年平均出貨量成長率已難超過15%,跟目前的PC類似,所以長期的成長機會,焦點是在照明(包括家庭照明及裝飾照明)、液晶電視(LCDTV)背光及汽車內外燈。
照明市場是長期發展方向
許多人都看好未來LED在照明市場的機會,誠如中國臺灣、日本等地相關單位廠商的預測,若LED能夠替代一般照明,可以少蓋幾座核電廠,不過因為一般照明燈管價格遠低于LED照明燈,有人估計美國人1個家庭全用LED做照明要1.2萬美元以上,所以全面替代可能至少要到2030年以后才有機會,短期內LED用在照明上面仍偏向于舞臺等裝飾照明及特殊場合如手術臺燈等。
因為商業化照明用LED的使用壽命一般要求是在5萬小時左右,若是做為交通號志,理論上3-4年都不必更換,所以就節省人工成本及避免耽誤交通等機會成本的觀點,LED未來在交通號志的應用也將逐漸廣泛。
LED背光應用備受期待
未來LED在電視市場的發展備受期待,因為采用LED做為背光的LCDTV,其色彩重現度(ColorReproduction)可以輕易地達到NTSC規格100%以上水準,但一般的CCFL燈管,絕大多數僅能提供72%的水準,因此LCDTV未來在觀賞畫質上可遠遠超越其它顯示器之處,LED背光就是關鍵。
以SONY在2004年第四季左右商業化的QUALIALCDTV為例,其46吋產品標榜采用LED背光,即是采用Lumileds的產品,該產品需要用到400組以上的LED(各含R、G、B),因此該款LCDTV定價在1萬美元以上,屬于最高檔的LCDTV,雖然銷售量有限,但卻是SONY顯示其LCDTV技術及品牌形象不可或缺的旗艦型商品。三星電子(SamsungElectronics)七代線生產的46吋LCD,部分高文件產品未來將與SONY的QUALIALCDTV一樣,采用LED做為背光。
根據LCD領導廠商的產品發展藍圖及技術預測,2002-2004年是LCDTV初入市場階段,因此設法改善視角過窄、對比度低、反應速度慢及引起消費者討論是最主要課題,上述問題大致上已獲解決并達到商業化標準;現在很多人購買LCDTV并不是因為數字電視趨勢或是畫質趕上了CRTTV,而是LCDTV在價格連續幾年大幅下降后,光憑其薄型化的外型及一定程度的畫質表現,已足以吸引早期消費者(約占整體消費者5%-10%)購買。
預料在2005-2008年階段,將是LCDTV與PDPTV兩大薄型電視在成本競爭中的對抗戰,雙方都認為還有許多成本下降的空間,因此誰能降得比較快,將是尺寸分界及畫質差異逐漸模糊下,決勝的關鍵所在。
此外,背光模塊廠商亦預估,在2008年以LED為背光的大尺寸背光模塊市場規模,將成長到1.6億美元,較2005年預估僅200萬美元成長80倍,可看出對此一市場成長潛力的期待。
若2008年以后LCDTV勝出,則LCDTV本身也會面臨技術上的自我挑戰,采用LED背光的LCDTV,與采用傳統CCFL及進一步發展的平面光源(FFL)將展開新的正面對抗,估計2012-2015年OLEDTV挑戰LCDTV成為FPDTV主流的威脅仍是存在。不過,新興顯示技術層出不窮,未來FED技術也是想搶TV市場的威脅之一。
簡而言之,繼手機應用之后,車用及LCD背光是LED的現階段發展要點,長期而言照明應用才是LED長期的方向,LED被評選為20世紀人類100大發明之一,是否能改造21世紀,相信不僅是飛利浦,同時也是牽涉到數以萬計人日常生活的一大革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鏈接:從飛利浦加強高亮度LED投資看LED長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1/2006117105722.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6-1/20061171057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