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雨量站系統解決方案(圖)
2005/6/8 16:36:07
云南金隆偉業科技有限公司 供稿

一、系統介紹:
系統由JWZ-1MG雨量水位采集遠傳儀、雨量傳感器、JLWL-3光電水位計、LED水情顯示屏、太陽能電池板及充電控制器等組成。
JWZ-1MG雨量水位采集遠傳儀還可根據需要內置有線通信MODEM、GSM通信模塊,通過公眾GSM網絡和公眾電話網(PSTN)遠程傳輸數據。
二、系統功能:
(1)雨量數據自動采集
雨量數據采集,記數準確、存儲可靠、操作使用方便,可以現場設置和顯示各種參數(如計數精度、月降雨量、日降雨量、實時雨量等)。
(2)水位數據自動采集
儀器配置和光電水位計進行水位數據采集。通過光電水位計將滾筒轉動對應的水位變化轉換為數字信號,傳送給數據采集儀。
(3)人工置數及數據顯示
JWZ-1MG型雨量水位采集遠傳儀具有液晶屏顯示、菜單操作功能,是水文級的數據采集設備。儀器在自動采集雨量、水位數據的基礎上,還能夠對流量、含沙量、蒸發量進行人工置數,通過儀器的存儲、遠傳能力,進行測站水文數據的統一傳輸和管理。人工置數是通過儀器面板上的按鍵操作置入。
JWZ-1MG型雨量水位采集遠傳儀的面板上設置了液晶顯示屏和操作鍵盤,可以顯示水文站采集和人工置入的數據、系統參數,可以顯示操作和人工置數據過程。
(4)數據遠程傳輸
JWZ-1MG雨量水位采集遠傳儀內部可以根據需要在內部集成有線傳輸通信MODEM(PSTN)、無線GSM傳輸模塊兩種數據遠傳設備,也可外掛超短波數傳電臺傳輸數據。按照設定方式,通過選定的230MHZ超短波通信方式傳輸。
三、系統特點:
使用JWZ-1MG雨量水位采集遠傳儀建設水文站,除了上面的雨量、水位和人工置數、多方式數據遠程傳輸的功能之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1)數據長期自動記錄
JWZ-1MG型水位雨量采集遠傳儀具備數據長期自動記錄的功能,能滿足水文站長期自動記錄的要求,利于水文數據采集、整理、分析、整編等方面的要求。
(2)大容量固態數據存儲
儀器采用CF卡作為大容量數據存儲,容量大,可存貯10年以上時間內水文站所采集到的所有數據。根據需要,中心站可遠程讀取所存貯的數據,或者操作人員到水文站所在現場下載所存貯的數據。機內設置2個CF卡座(主、副),主卡進行儀器采集數據和水文分類生成信息的存儲,實現大容量固態存儲。副座用于進行數據的拷貝,適用于水文站水情數據的拷貝操作和方便水文站定期數據提取,作為一種水文站的數據備份。
▲大容量數據存儲技術,解決了實時不間斷將雨量和水位數據保存而需很大存儲容量的要求,采用傳統存儲芯片設計的存儲量是有限的。CF卡的設計借鑒了計算機磁盤存儲的原理,利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極大地提高存儲容量。CF卡是廣泛運用于很多成熟產品上的存儲介質,是工業標準的電子硬盤。通過使用CF卡,不但容量得到提高,可靠性也得到較高保證。
(3)全面的安全性
儀器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防雷措施:
▲所有對外的接口線(數據采集線、通信線等)都有過流過壓保護措施。
▲MODEM采用完全內置的方式。
▲MODEM的供電可以不采用傳統交流供電的方法,為電源單元直接提供直流電源,杜絕來自交流電源的雷電感應對儀器損壞的可能。
▲太陽能電池板同樣也采取了防雷措施。
設備采取以上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充分保證了系統的安全性能。
(4)使用操作方便
JWZ-1MG雨量水位采集遠傳儀具有液晶屏顯示、菜單操作功能,系統的所有操作都是通過面板按鍵進行操作,可以非常方便的對系統進行實時數據、歷史數據查詢,系統參數設置,人工數據置數,數據拷貝,數據傳輸參數設置等操作。
四、系統主要技術指標
系統的指標主要是JWZ-1MG雨量水位采集遠傳儀的技術指標,JWZ-1MG雨量水位采集遠傳儀的主要技術指標如下:
(一)環境條件
工作溫度: -20~60℃
濕度: 95%RH(試驗溫度55℃,無凝結,裸板)
(二)系統參數
雨量精度: 0.1mm(與雨量傳感器有關)
水位精度: 5mm
流量精度: 與測量和人工置數有關
含沙量精度: 與測量和人工置數有關
蒸發量精度: 與測量和人工置數有關
固態存儲容量: 10年以上的雨量、水位數據。
傳感器記錄間隔: 一般5分鐘(可根據需要設置)
數據庫格式: 標準格式
數傳速率:
有線Modem: 1200~57600波特
GSM短信: 與GSM系統短信相同
超短波數傳電臺: 1200~19200波特
供電形式: 數據采集設備為太陽電池供電、直流或交流供電可選
防雷形式: 避雷器、電氣接地、等電位均壓連接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鏈接:水位雨量站系統解決方案(圖)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5-6/20056816367.html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05-6/200568163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