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太陽能電池“雪崩效應”

2008/5/29 10:53:20  電源在線網

    荷蘭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為納米半導體晶體中的電子“雪崩效應”(avalanche effect)找到了確鑿的證據。該結果有望為開發經濟高效的太陽能電池鋪平道路。相關論文發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圖片說明:雪崩效應圖示。

  太陽能電池承載著未來大規模電力生產的希望。然而,目前的太陽能電池受到多方面限制,比如相對較低的產電效率(一般為15%左右)和較高的制造成本。一種可能的改進就是,利用半導體納米晶體(semiconducting nanocrystals)來制造新型太陽能電池。在傳統太陽能電池中,一個光子只能精確釋放出一個電子,這些自由電子保證了電池的正常產電工作。釋放的電子越多,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就越高。

  然而,在一些半導體納米晶體材料中,一個光子可以釋放出兩到三個電子,這也就是所謂的“雪崩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太陽能電池理論上的最大效率可以達到44%。此外,它們的造價也會更便宜。

  實際上,在2004年,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就首次測量了雪崩效應。不過從那時開始,科學界就對雪崩效應是否存在、以及這些測量的價值提出了懷疑。

  領導最新研究的是荷蘭代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和物質基礎研究基金會(FROM)的Laurens Siebbeles教授。他和同事證實,硒化鉛(PbSe)納米晶體中確實會發生雪崩效應。不過,這種效應并沒有之前猜想的那么大。由于研究人員利用超快激光方法進行了更加認真細致的測定,因此新的研究結果或許更為可信。

  Siebbeles相信,這項研究會為進一步揭示雪崩效應的奧秘鋪平道路。

聲明:本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未經電源在線網證實,僅供參考。編輯:coco  來源:納米快報
關于該條電源科普信息,我有如下留言:
請您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導致的法律責任
·本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刪除其管轄的留言內容
·您在本網的留言內容,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用戶名: 密碼: 匿名留言   免費注冊會員
關鍵字:
        
關閉
av在线天堂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