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太陽能開發利用的“軌跡”

2007/7/17 9:58:51  電源在線網

   1615年,法國工程師所羅門·德·考克斯發明的第一臺簡易太陽能驅動裝置揭開了人類近代利用太陽能的歷史。從1615年至1900年,世界上又研制出多臺太陽能動力裝置和一些其它太陽能裝置,但這些裝置功率不大,價格昂貴,實用價值并不高。20世紀70年代后,太陽能的科技可謂日新月異,而過去的100年里,太陽能利用的發展史大致可分為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1900-1920):世界上太陽能研究的重點是太陽能動力裝置,但采用的聚光方式多樣化,并且開始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裝置逐漸擴大,最大輸出功率達73.64千瓦,實用目的比較明確,但造價仍然很高。

  第二階段(1920-1945):太陽能研究工作處于低潮,參加研究工作的人數和研究項目大為減少,主要原因是礦物燃料的大量開發利用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三階段(1945-1965):二戰結束后,一些有遠見的人士已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正在迅速減少,從而逐漸推動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恢復和開展,開始成立太陽能學術組織,舉辦學術交流和展覽會,再次興起太陽能研究熱潮。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制出實用型硅太陽能電池,為大規模光伏發電應用奠定了基礎。在這一階段中,太陽能基礎理論和基礎材料的研究逐漸加強,取得了如太陽選擇性涂層和硅太陽能電池等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第四階段(1965-1973):由于太陽能利用技術仍處于成長階段,加上投資大,效果不理想,難以與常規能源競爭,因此得不到公眾、企業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太陽能的研究工作停滯不前。

  第五階段(1973-1980):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的爆發,使世界面臨“能源危機”。人們開始認識到,現有的能源結構必須徹底改變,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再次興起。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陽光發電計劃,太陽能研究經費大幅度增長,并且成立太陽能開發銀行,促進太陽能產品的商業化。日本在 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陽光計劃”。在我國,1975年河南安陽召開了“全國第一次太陽能利用工作經驗交流大會”,推動國內太陽能事業的發展。

  第六階段(1980-1992):世界上許多國家相繼大幅度削減太陽能研究經費,其中美國最為突出。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回落;太陽能技術也沒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標沒有實現;核電發展較快。此時,我國太陽能研究工作也出現停滯。

  第七階段(1992-):由于大量燃燒礦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世界各國開始加強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將利用太陽能與環境保護結合在一起,使太陽能利用走出低谷。我國政府也提出了10條對策和措施,明確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

聲明:本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未經電源在線網證實,僅供參考。編輯:Ronvy  來源:太陽能/開發階段
關于該條電源科普信息,我有如下留言:
請您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導致的法律責任
·本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刪除其管轄的留言內容
·您在本網的留言內容,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用戶名: 密碼: 匿名留言   免費注冊會員
關鍵字:
        
關閉
av在线天堂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