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小玄機
日子一天天好,薪水一年年高,有余錢了,職場人士的“花花腸子”也就開始多了起來。樓市、股市、基金、黃金、古董……人們恨不得投進去的每一分錢都能賺個盆滿缽滿。但是,“理財”兩字,究竟蘊藏著什么玄機?
理財≠投資,先富腦袋再富口袋
全球化投資、全球化理財的實現,其根源就在于首先要樹立一種成熟的正確的理財觀。陳理行先生告訴記者,一般人談到理財,想到的不是投資就是賺錢,其實非也!袄碡敗币辉~,最早見諸于21 世紀90 年代初期的報端。理財即對于個人財產( 包含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 知識產權) 的經營。理財是理一生的財,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與風險管理,不是僅僅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已。理財與賺錢和投資也有著本質的區別。
理財的范圍很廣闊,它包括:投資;消費規劃,規劃自己的現金流,為實現盡可能多的儲蓄,節省沒有必要的開支,做好理財準備、儲蓄計劃、稅務籌劃,規劃自己取得收入的形式和時間,合理避稅;籌劃福利制度等,包括養老保險和四險一金等;對貸款的規劃,例如貸款方式的選擇等。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積極鼓勵大家除了職場薪酬收入之外,要盡快實現健康理財、科學理財,創造其他的收入來源。陳理行先生解釋說,“財產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 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 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 所獲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職場人士應該積極了解、利用現有的理財渠道,挖掘最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目前市場上理財品種繁多,大致來看,個人理財品種可以分為個人資產品種和個人負債品種,共同基金、股票、債券、存款和人壽保險等屬于個人資產品種;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個人消費信貸則屬于個人負債品種。
四大成熟理財觀
生財先要學會理。理就意味著在觀念上、理解上先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理財觀。什么才是健康的理財觀呢?陳理行認為:
第一,先儲蓄后投資。做好自己的消費支出規劃,學會存錢。有一句話說得好,賺一塊錢不是錢,存了一塊錢才是一塊錢。儲蓄是一個積小錢而成大錢的過程。如果你把每個月的500 元不必要開支節省下來,用于投資,假如每個月定存定額買500 元基金,那么20 年后,它便“變出”五十多萬元。
第二,有明確的理財目的。根據計劃中要實現的生活狀態,樹立可衡量的明確的理財目標、早投資早收益的理財觀念,早分享市場收益。
第三,有科學的投資組合。不單純依賴一種理財方式,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在投資金額上,一般留夠三個月的收入作為家庭的備用金,其他的資金可以拿去投資。組合投資方式,首先要確定自己的風險屬性,是冒險的還是保守的、穩健的等。比如說基金投資,在基金上漲期間可以多配置股票型基金;在市場調整時期可以選擇一些貨幣型或者債券型基金,或者另外選擇黃金、信托、實業等投資渠道,來分散風險。又比如買保險,保險的花費應是收入的10%.意外險、重大疾病險、養老保險,這幾個都是職場人士必須考慮的險種。
第四,有執行能力。制定理財計劃后要嚴格執行。除非家庭發生比較大的變故,現金流急劇減少,否則都要堅持理財計劃。
工作也是理財
財要理,錢也要賺啊,所以工作著實不能耽誤。但是在牛市狂潮中,不少職場人士忙于炒股盯盤,有影響了工作業績被扣罰了工資的,甚至有因此辭了職的。工作與理財,就那么水火難相容嗎?職場人士該如何走好理財和工作兩者之間的平衡木?陳理行先生對此進行了精彩的解讀并給出了建議。
第一,理財的一條重要法則就是讓你的錢忙起來,但是人要閑著。炒股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除了金錢之外,時間也是投資成本。對于正身處于事業急速上升時期的職場人士來說,時間比投入股市的錢幣更重要,價值更高。衡量在投資過程中自己投入的時間,算算其性價比。哪怕是辭職炒股,即使年收益有100%,也不一定就是值得的。因為努力工作,從長遠角度來看,長久收益比目前收益更高,而且是穩定收益。
第二,工作也是一種理財方式。投入時間以及精力到工作中,獲取的回報是晉升或者加薪,以及工作經驗和資源積累。條件成熟之后,還可以選擇創業,通過創業獲取更大的回報。所以說,工作不只是養家糊口,工作也是一種相當重要的理財方式。
第三,投資永遠存在風險。股市不會永遠是牛市,操作失誤、市場調整等都可能導致股市投資虧損。炒股把工作辭掉了,但是市場不會永遠那么好,市場不好了,操作失誤了,投資就虧損了。投資的重要理念是一定要保本。留得青山在才有柴燒。工作就是保本的重要方法。工作在,本金就在,工作能力、工作積累就在。
第四,實現理財和工作兩不誤。如果自己投入了資金,又要投入很多的時間,受益還不顯著,那么尋求專業理財機構或者理財專家的幫助,顯然是非常明智的。否則,就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