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交流
您的位置:首頁>>人才交流>>職場指南>>正文

誰泄露了公司的商業秘密?

2009/7/30 11:37:36  電源在線網

  力拓“間諜門”背后的情報交易鏈條逐漸清晰:國際礦山巨頭通過拉攏收買中國鋼鐵企業內部人員,刺探竊取商業機密。

  隨著企業間的商業往來增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商業情報產業持續升溫。在和客戶“感情溝通”時,什么樣的數據不能提供?哪些信息是商業機密?你所在的公司,在保密方面有什么防范措施?

  警惕身邊的“包打聽”

  莫錫眾(辦公室主任)

  解放前,有一種行當叫“包打聽”,即警察局(那時叫“巡捕房”)的密探或“線人”。他們經常出沒于茶館酒樓等人群聚集之地,留意別人閑談中的各種信息。

  如今這種行當雖然被取締了,但類似的“包打聽”并未絕跡。一些企業和獵頭公司更是精于此道,不擇手段,無孔不入,把竊取對手機密作為知己知彼的“秘密武器”。我自己就不止一次上過“包打聽”的當!

  記得有一次,一個自稱是某國華僑的客人來本公司訂貨。我報了價格后,他說要核實一下質量,問我該產品有沒有銷售到該國市場?如果有的話,不妨告知是哪些公司,以便他咨詢我們產品的質量。當時,我覺得這很正常,生意人嘛,哪能不關心質量?于是,很大方地打開電腦,讓他瞧了個夠。萬萬沒想到此舉乃引狼入室,鑄成了大錯!原來這位仁兄是我們的一個競爭對手派出的“包打聽”,目的在于竊取本公司的客戶名單……

  還有一次更氣人!在與一位獵頭公司人員的閑聊中,不小心透露了我們公司各種技術人才的大概薪酬。誰知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沒過多久,我就發現情況有點不對頭,先是有幾名關鍵崗位的技術骨干提出要加薪,接著又不約而同地遞交了辭呈,且全都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下家……直到這時,我才如夢初醒,明白錯在自己身上,悔不該當初口無遮攔。殊不知,在商場如戰場的現代社會,薪酬也屬于“商業機密”之一,尤其是高級人才,如果“明碼標價”了,難免會讓獵頭公司或一些企業趁機加價給挖走,從而加劇不正當的競爭。

  吃一塹長一智。為了避免和防止類似的“暗算”再次發生,公司在總結我“犯錯”的基礎上,重新制訂了相應的防范措施:

  一、擬定保密方案,嚴格保密措施。如規定參加涉外活動者,不得擅自攜帶秘密文件資料及物品,不得單獨與外商談判,參與談判的人必須統一洽談口徑等。

  二、提高預判力,不讓鉆空子。弄清來人的真實身份和真實目的,預測其可能提出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做好對策準備,防止其鉆空子,誘、套本方秘密。

  三、拒腐蝕,永不沾。號召大家以公司利益為重,不貪圖小便宜,因為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古往今來,無數事實證明,有時只需要一杯酒、一支煙,就能讓許多重要的商業機密輕易地泄露出去……

  總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面對無處不在的情報信息戰,要想做到“滴水不漏”,除了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最重要的是,須時時刻刻警惕身邊的“包打聽”!

  敵中有我  我中有敵

  徐瑞娥(雜志編輯)

  大劉苦干了一星期,終于拿出一份新雜志策劃方案,要我們按欄目要求去組稿。不過第三天,他就生氣地說我們中間有內奸或者“大嘴巴”。因為他有個朋友發過來一份策劃方案,和他寫的一模一樣,還說是找人幫忙策劃的,準備投資做幾期試試。

  雜志業自從允許私人經營之后,基本就成了“江湖”,編輯隊伍流動很快。今天還在甲雜志研究對手乙雜志,過些天或許就跳到乙雜志去了,難免把甲雜志的“隱私”也一股腦兒帶了過去。這樣跳來跳去,舊同事遍布圈內,所謂內部機密便極難守住了。好不容易弄出本自以為有創意的雜志,一上市就會發現攤子上很快有了一群“孿生兄弟”。

  職業道德,這或許是個問題。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忠誠度”的概念,都習慣于從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去決定該怎么干。

  然而他們為什么會“唯利是圖”呢?起因在于沒有歸屬感。比如市場上各種各樣的文化公司,大多不怎么尊重勞動法,加班沒有加班費,社保也往往得員工自己交。效益好的時候待遇尚可,一旦不太好,裁起員來毫不手軟。由于許多情況下,連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用工合同都沒有,大家自然無所約束,想跳槽明天就可以突然去別的公司,“敵我轉換”突如其來,讓其他同事連適應的機會都沒有。

  前陣子,小麗負責編排的一本學生讀物賣得不好,老板說她選的文章越來越差。我替她辯解,說可能因為有些小作者面臨升學,寫得比以前馬虎了。說實話,我覺得小麗那陣子其實很賣力,有時候竟然自己主動加班,勞動態度肯定沒問題。

  “你知道嗎?小麗竟然偷偷在給老馬做兼職。”某天,老板氣急敗壞地告訴我。老馬是他的死對頭,做的幾本刊物幾乎都是我們的勁敵。

  “我們這里底薪比老馬那里高,不過編輯費比他們低。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小麗沒有直接跳過去,而是兩頭通吃。我看她給老馬那邊排的文章,都比給我們自己的好一些。這不是吃里扒外嗎?”老板氣憤地決定解雇小麗。然而,以后會不會有下一個小麗?他心里也沒底。

  一個行業,人才不流動是不健康的,人才流動得過快也是一種病態。敵中有我,我中有敵,精力都耗在了“躲貓貓”上了,正經事怎么能做得好?

  什么“小道消息”都敢傳?

  強尼(公務員)

  前兩天在《環球時報》看到一篇報道:德國巴登符滕堡州憲法保衛局一名反間諜專家宣稱,中國雇傭100萬名間諜,使用互聯網等手段,從德國政府和企業竊取商業與技術機密。

  呵呵,這種說法也太聳人聽聞了,這個數字意味著,中國的14億人口中,每140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潛伏”德國當了間諜!

  我不知道這位“專家”口中的間諜是否身兼數職,否則,按照他的邏輯推測,中國勢必還需要數以百萬計的間諜瞄準那些工業強國。這樣一來,豈不是我們身邊布滿了“暗算”的眼線?

  雖然,這位專家的說法在東西方都被斥為“荒唐無稽”,卻也從側面反映出信息戰在當下的重要地位。當年日本的迅速崛起,就與三井、三菱、伊藤忠等六大商社的情報系統密不可分。它們在全球187個城市設有800多家分支機構,據說情報傳遞速度超過美國CIA.

  當然,一般人尚無此榮幸接觸到如此高級的情報,絕大部分人甚至對商業機密一詞毫無概念。

  前不久,我想介紹我的親戚去一家商場實習。原本以為此乃舉手之勞,沒想到,對方卻為難地說:“你親戚是大學生,八成不肯做基層銷售吧?可是,因為牽涉到公司機密的問題,管理層面不接受實習生呢。”我大驚,第一次和商業機密有了親密接觸。

  可能因為平時打交道的人都不在要害部門,自己又是基層的公務員,身邊的人不像商場中人那么“斤斤計較”,缺乏保密觀念,什么樣的“小道消息”都敢傳,所以我平常還真少了這根筋,不僅沒注意管好自己的嘴,還喜歡東打聽西打聽。有一次飯局,在座的有一個是基金經理。于是從上冷菜時開始,一桌子人就反復逼問他。終于在酒席快結束的時候,從基金經理嘴里逼出一組“6位數字”。大家方才紛紛掏出手機,記下這組數字,心滿意足地散席。

  昨天,飯局上又從某區一個公務員嘴里聽說,他在市政府辦公廳工作的一個同學喝多了,透露了兩只據說鐵定要重組或者注入資產的大牛股,說只要長期持有,翻番是遲早的。這算得上是重大商業機密吧?莫非,觥籌交錯間,價值連城的信息就不脛而走了?

  商場如戰場  多聽少開口

  艾米(文員)

  曾經參觀一家從事食品加工的外資企業,一個大工廠,一圈兜下來,生產車間里是中國人,行政、營銷是中國人,倉庫里是中國人……一直兜到研發中心,才看到外國人。我突然發現,把中國人口味研究得透透的、并在開發讓人愛不釋手的產品的,都是他們自己人,是公司的絕對骨干。他們手中有公司的股份,和公司“同生死共命運”。一切都可以交給外人操作,除了產品配方。只要他們牢牢掌握配方,公司不管把分廠開到哪里,都不會泄密。

  但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意識。

  很多時候,很多人意識不到啥是機密。A食品廠餅干做得好,B食品廠很想學,可惜學不像。B食品廠的老板想方設法拉攏A廠的一個老師傅,周末請他來,好酒好煙加上許多好話,A廠老師傅“手短嘴軟”之后教會B廠做好吃的餅干。

  A廠的老師傅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技術是個寶,一包煙二兩酒就出賣了“核心技術”;A廠廠長也沒保密意識,讓廠里太多工人知道配方。

  很多時候一不小心說漏嘴,泄密了。旅游旺季到來前,賓館老總甲和旅行社經理乙談房價,剛坐下,乙直指“核心”,報出的價格是賓館的底線。是誰泄露機密?老總甲一肚子火,回來挨個問。原來,辦公室里一個小姑娘在和旅行社一個部門經理談朋友,兩人聊著聊著,就把底線說出去了!小姑娘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說自己不是故意的。為了將功贖罪,她把和男朋友的對話細細回憶了一遍,希望從中找出有價值的機密——有了,男朋友嘆苦經,說一家航空公司把機票價格提高了10%,他們的成本今年上去了。而老總甲的老婆是另一家航空公司的銷售經理,老總甲抓起電話,馬上告密。

  很多時候,是有準備的頭腦察覺到機密。如果一個鋼鐵公司的員工向我抱怨,他們鐵礦石庫存吃緊,疲于騰挪,我肯定“木知木覺”,如果這話被鐵礦石生產商聽到,絕對是天大的機密,而且有可能上升到國家秘密。

  商場如戰場,多聽少開口。

  為守秘密丟了大客戶

  金桂(辦公室主任)

  什么是“商業機密”?在百度上搜搜,解釋是——不為公眾所熟知、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被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經濟技術和經營信息。

  我們公司10年前就制定了保密制度。制度確定:新產品引進技術、各個產品的銷售渠道、客戶關系網,均屬于保密范圍,凡是和保密工作沾邊的工作人員,都簽定了保密協議。保密協議根據企業發展狀況,不斷修改完善。

  我自己覺得,公司在這方面的防范相當不錯了。但有一次和銷售人員聊天,還是大吃了一驚。這位銷售人員對我說,他現在感到特別孤獨。原來,一個大客戶以感情溝通為名,向他套取我們公司另一個產品的銷售渠道,因為這個產品的銷售負責人正是他老婆。如此不合理的要求,當然被他婉言拒絕。但是,他卻為此丟了一個費盡千辛萬苦拉過來的大客戶,使銷售業績受到致命影響,效益工資因此少得可憐,在同行們面前抬不起頭來。銷售主管覺得他沒本事,總給他臉色看。同事們私下里說他傻,不會審時度勢,靈活變通。

  我覺得這是個問題。說實在話,在目前市場經濟不夠規范的大氣候下,保守商業機密有時就是良心賬,出賣商業機密的人只要手段高明,一時半會兒很難查實。如果不獎賞自覺遵守保密規則的人,反而因為人家丟失客戶減少收入,那今后人人都得耍滑了——誰還傻呵呵地為企業保守商業機密呢?這個銷售員所說的孤獨,實際上是對職業道德遵守與違背之間的無奈。

  后來,公司及時調整了相關策略,對保守商業機密的人予以重獎,若是為此丟失了客戶,不但不予追究,還要給他補充新客戶,幫他完成銷售業績。以此弘揚正氣,打擊吃里扒外的“雙面佳人”。

  實踐證明,這種做法,不僅構筑了反刺探商業情報的大堤,對穩定人心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告訴員工,保密條文,一條頂一條,是貨真價實、擲地有聲的獎懲,誰也別想在這方面抖機靈!

信息查詢

招聘信息 求職信息
工作崗位:
  
關閉
av在线天堂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