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數據,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3.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其中,第三產業用電量繼續“快跑”,信息傳輸和軟件技術、商務服務業、零售業等用電量增長均超過10%。新產業成為上半年用電新亮點的同時,凸顯電力供需特點。
新產業能耗促進新能源發展,微電網應對多重挑戰
今年以來,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帶動數字化、信息化相關行業用電增速超前。據中電聯統計,上半年,互聯網數據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同比分別增長46.2%、35%。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等新興產業項目的落地,以及云計算、大數據中心的投運,拉動了多個地區的用電量快速增長。在全球減排壓力的推動下,電力結構得到不斷優化,風、光等新能源得到了快速發展,既要替代傳統能源,為緩解環境壓力做出貢獻,又要與傳統能源一起滿足不斷擴張的能源需求,這需要不斷地創新與實踐。
微電網作為一種新型能源網絡化供應與管理的技術,它將原本分散的分布式電源相互協調起來,還能大規模接入可再生能源系統,有效解決了風、光等清潔能源的并網問題。另外,微電網電力運輸半徑小,線損非常低,在出現意外狀況或者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可以自行提供電力,確保小范圍電力的穩定運行以及解決部分調峰和備用。
特別是在停電一秒鐘都嫌長的互聯網數據服務園區、制造業、零售業等領域,微電網作為大電網的重要補充,是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供電可靠性、安全性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能夠滿足用戶綜合能源需求,降低系統能源消耗,推動地區及園區的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
面對電力供需格局的新變化及發展趨勢帶來的電力生產及消費變革,全球動力管理公司伊頓在微電網領域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應對電力能源所面臨的能效、安全與環保等方面的多重挑戰提供微電網創新解決方案。在伊頓/庫柏合慶工廠,工廠屋頂采用光伏發電技術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通過能量存儲和優化配置實現本地能源生產與用能負荷基本平衡,在出現電力故障時保障工廠的持續電力供應。該項目還利用了微電網儲能技術平滑可再生能源發電,調節用電負荷峰谷差異,助力工廠綠色生產。
跨省送電優化清潔能源配置,伊頓為特高壓直流輸電提供助力
電力生產延續綠色低碳發展趨勢。截止7月底,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累計消納風、光新能源電量2949.2億千瓦時,利用率達到96.3%,作為全球接入新能源規模最大的電網,國家電網如何持續提升新能源的消納能力?除了微電網、智能電網等新技術有效保障新能源并網后與大電網友好相處外,特高壓輸電通道為新能源跨省送電、實現大范圍消納提供了新路徑,這也是優化能源布局的必然選擇。
近兩年來,多條特高壓工程陸續投產為西電東送提供通道。其中,正在建設的±800kV青海-河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是世界上首個以服務光伏發電為主、全清潔能源打捆外送的特高壓工程,全長1578公里,預計2020年投產,將有力推動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集約化開發建設和大規模外送,提高西北地區可再生能源整體外送消納水平,是我國發展運用特高壓輸電技術推動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一次重大創新。該工程不僅將破解西北地區新能源消納難的問題,也將有效緩解華中地區中長期電力供需矛盾。同時,對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伊頓為該±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提供的交流濾波器電容器,有效治理了系統中的大量諧波。針對此次直流輸電工程極高海拔(3000米設計海拔)、極大溫差(-40~+45°C)、綠色降噪(<55dBA)、強風沙等特殊技術要求,伊頓結合以往國際、國內十余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經驗,在高海拔絕緣計算、塔架抗震計算、電場仿真分析、噪聲消除、浸漬劑低溫性能試驗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保證仔細、嚴格的對待每一個設計參數,確保設備在極端環境下能長久穩定的運行,為新能源的安全輸送提供有力保障。
伊頓認為,新能源與大電網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推動我國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助力能源結構轉型,從而拉動經濟發展。而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往往具有間歇性、分散性等特征,這類能源大量納入為電網帶來很大挑戰,隨著智能電網、微電網、特高壓輸電等技術的推進應用,未來能更好地對分散和較小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生產進行整合利用,有效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9-8/2019830173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