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眾多企業紛紛踏入其中,更有企業跨界造車,參與到分食市場大蛋糕的隊伍中來。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總體產量就達到32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量大約24萬輛,占75%。大家都知道,電池是純電動汽車的最關鍵因素,因此也激活了龐大的電池制造市場。
近日,工信部發布了《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對原有《規范條件》進行了修訂和補充,在生產能力、安全要求、研發能力、回收利用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整和完善,標準相當嚴格,這就意味著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將面臨著洗牌。
新規提高了申請企業的產能要求,其中,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80億瓦時,對鋰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的要求擴大了40倍;金屬氫化物鎳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1億瓦時,對金屬氫化物鎳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的要求擴大了10倍;超級電容器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1千萬瓦,對超級電容器單體企業的產能要求擴大1倍;系統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億瓦時生產多種類型的動力電池單體企業、系統企業,提升力度很大,這樣的力度對于諸多電池小企業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如果鋰離子動力電池年產能到80億瓦時的話,投資成本增加,十幾億的投資對一些規模小的電池生產企業來說根本不可能。以產能規模作為標準將會淘汰大批小作坊式的動力電池企業,以此來提高汽車動力電池行業的整體水平,整合的優勢有利于培養龍頭企業,也更有機會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動力電池企業。
目前看來只有比亞迪能夠達到80億瓦時產能標準。中國目前就已經有200余家企業自稱是有布局動力電池產能,供大于需,這不僅會帶來巨大的資源浪費,也會引起行業的惡性競爭。
但是與此同時,新規也會導致一家獨大,電池行業面臨壟斷,不同程度上會阻礙到市場的多樣性發展。
不過從動力電池出貨量和產能對比來看,動力電池已經整體產能過剩,這次革新在所難免。未來國內鋰電池龍頭企業將加大擴張的力度,收購“吞并”小企業,有利于電池市場的健康成長。
盡管網友以及企業對于此新規存在很大的爭議,但是從好的方面看,新規相當于行業助推器,能夠加快行業的快速發展。<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6-12/20161271536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