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企業看好的光儲充一體化模式已應用于國外的企業與家庭儲能領域,并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而反觀我國家庭儲能領域,同樣的應用又是否符合我國市場發展的需要,能否完美推進和實施?
回歸實際應用本身,所謂的家庭“光儲充”模式需要利用用戶自家屋頂上的空間,搭建光伏陣列,將吸收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并存儲起來。所存儲的電能,一部分可用于電動汽車充電或家庭用電,剩余電能可并入國家電網,甚至出售給國家相關電力企業。
盡管這種應用模式目前已經建立了電力回收的對應渠道,也得到了國家政策的鼓勵,但事實上,真正實施起來,效果并不樂觀,原因在于建站場地受限、成本較高、回本周期較長等,使得國內家庭對此并不“感冒”。
一方面,建設光伏儲能電站會受到場地的限制。通常,若是家庭建光伏電站,需要安裝在居民房屋屋頂才可進行儲能和充電,這對自建住房的用戶來說,不會涉及到物業協調問題,但對于小區居民而言,其難度就會大大增加。由于建光伏電站建占用公共場地資源,因此需要企業和用戶與物業進行協商,而這種協商基本上不會有結果,物業通常會以屋頂發電站會發出光污染、產生噪聲、危害小區安全等為理由,來拒絕用戶安裝光伏儲能發電系統的計劃,實則不愿承擔風險。相比較美國、德國等國家,之所以較中國更普遍,主要在于歐美國家的居民多以自建住房為主,可根據需求自主選擇建儲能系統。
另一方面,用戶建設光伏儲能電站的成本較高,回本周期很長。據了解,以安裝5千瓦光伏儲能電站為例,其建設成本約為5萬元。根據測算,如果不考慮天氣因素和其他自然環境影響,按照國家現有的補貼政策和電力回收價格,每戶家庭每年可收益5000元左右,那么,回本周期約為十年。此外,即使用戶自行建設光伏儲能系統,若沒有良好的維護作為保障,那么安全問題則也將成為用戶乃至整個小區居民的隱患。因此,僅從用戶的實際使用來看,似乎對使用安全的擔心和回本周期的把控不足遠遠大于儲能充電的便利性。
因此,從我國市場現狀來看,發展家庭儲能存在諸多阻礙,但隨著全球能源危機的日益嚴峻,我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通過發展儲能產業來節約能源消耗刻不容緩。綜合現狀,筆者認為,在商場、院校、醫院等場所發展公共儲能電站則更為實際,最終通過以公共場所的發展轉變私人充電觀念,進而循序漸進地發展儲能產業。<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6-10/20161010141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