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細觀察近幾年光伏行業的競爭軌跡,就會發現一種類IT業的現象,即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同時,同樣也充斥著近乎無所不用其極的競爭方式,有的甚至已經偏離正常的軌道。其實,這并不奇怪,而且很可能愈往后競爭方式會愈加極端。
可以理解的是,在整個行業的“蛋糕”仍然會不斷做大的時候,人人都有飯吃,自然會有所收斂和克制。但是當“蛋糕”的規模開始固定的情況下,如何獲得更大的份額則必然會成為企業的優先目標。如此,各種手段齊出,也就見怪不怪了。
光伏行業是仍然處在“做蛋糕”的時代,還是已經來到了一個短期內總量難以再擴大而不得不“分蛋糕”的時代,目前似乎已面臨一個分水嶺。
首要的證據就是,電力供過于求的趨勢再次確定無疑,過剩,或將成為電力行業未來一段時期內的常態。綜合各個地方的數據可以發現,即便今年夏季許多地區的用電負荷仍在連創新高,但其整體電力供應卻基本沒有出現短缺。
其次,對于包括“限電”、“補貼”等各種行業問題的解決,似乎也正在陷入一個怪圈,即期望通過強化相關責任人的責任。而不是從頂層設計或者通過激發市場的需求,來獲得問題的根本解決。
實際上,無論個人還是機構,除非某種需求對其真正不可或缺,否則,一旦使用超過其承受能力的方法,結果可能只會適得其反,而導致“一走了之”。
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難以在一些地區得到有效執行,顯示出這種可能的確存在。
悲觀也好,樂觀也罷,對于當下的光伏行業而言,最要緊的是找到驅動自身得以繼續高速發展的內在邏輯。否則,在“分蛋糕”的競爭邏輯下,行業再次劇烈洗牌,則在所難免。
而通觀各行業的發展不難發現,那些能夠解決行業發展難題的企業,往往也會獲得最大的受益,包括經濟的、社會的,等等。
一言以蔽之,在從“做蛋糕”到“分蛋糕”的競爭邏輯轉換中,光伏企業的競爭重心,應該是在這里——即“解決行業發展問題”,而不是在別處。<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6-8/2016821137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