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印發《工業強基2016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將超級電容器列入扶持重點。此消息引起行業熱切關注。國內某鋁電解電容器上市企業緊隨其后,宣告擬開啟超級電容計劃。不日,我國超級電容器材料方面的首個行業標準《超級電容器用有機電解液規范》塵埃落定。極具國際品質的超級電容器件生產商及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集星科技參與了上述評審,稱該行業指導性標準將強有力地推動中國超級電容器產業的技術進步。
國家政策的支持
超級電容器事關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等關鍵領域,且有大量的潛在應用市場等待開發,政府宏觀政策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戰略統籌規劃。
2013年的補貼下調讓超級電容在純電動公交車領域的推廣降溫不少。即便如此,超級電容依然在其他儲能產品(如鋰電池)中收獲了為數不少的市場份額。直至2015年底,相關部門開啟對新能源汽車騙補的調查,及后續事件發酵,導致超級電容在該產業領域的發展稍顯緩慢。
《工業強基2016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超級電容器企業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萍疾款I導表示,在“十三五”國家新能源汽車重點研發專項中將著力突破新能源汽車發展中產業鏈和技術鏈的核心問題。發改委代表則介紹了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產業化的資金支持,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車的管理制度等工作。近日《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塵埃落地,稍稍下調的補助金額還是極具吸引力的。
廣闊的儲能應用
適用于新能源汽車的超級電容器多為大容量模組,在風電領域的風機變槳系統有著廣泛的應用。據能量局統計,2015年全國風電產業新增裝機容量3297萬kW,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29億kW,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8.6%。強勁的增長勢頭同時意味著風機變槳系統的大量需求,也意味著超級電容器的廣闊市場。
與此同時,在超級電容最早實現產業化運作的大本營——智能儀器及高端電子消費品市場,MEMS微型電容器的創新概念迅速竄紅。它依托自供電技術,借助超精密機械加工技術,在分布式無線傳感領域和物聯網領域等新興領域大有可為。同樣可穿戴設備也成為超級電容的潛在應用領域。清華大學教授、集星科技首席科學家王曉峰博士曾公開表示全球諸多科學家正在進行可穿戴柔性超級電容產品的技術攻關。雖然部分科研小組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仍存在規模試驗和規模生產的不確定性。
而在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等領域,超級電容更多以系統解決方案的核心模組的身份出現。同時,超級電容系統解決方案被應用于軌道交通、微電網、軍工等領域,譜寫出產業鏈運作的多種可能。
產業鏈的“多樣可能”
在超級電容器產業鏈中,生產環節的原材料主要是正負電極/電解液和隔膜。其中雙電層電容器的電極活性材料多為活性炭,其產業化技術主要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隔膜技術掌握在日本企業手中。電解液方面,國內暫無技術瓶頸。而其制作工藝:配料→混漿→制電極→裁片→組裝→注液 →活化→檢測→包裝,整套流程的技術含量頗高,準入門檻較高。
經此梳理,不難發現超級電容器還算是一個擁有多樣可能性的產業鏈。同眾多行業類似,產業企業早年無法實現飛躍式增長的掣肘之一是成本高,其原因是電池關鍵材料,主要是活性炭極和隔膜,無法自主研發生產,導致無法通過量產降低成本。結合市場反饋來說一點,初步接觸并使用超級電容器的公司多不滿其較高的成本,但若從綜合運營成本來看,超級電容器與其他儲能產品相比還是很有市場競爭力的。以鉛酸蓄電池為例,目前一般可充放電5000次, 但超級電容器理論上的充放電次數可達數萬次乃至數十萬次,就實際水平而言,國內部分廠商的超級電容器可輕松實現充放電20000次。這樣一來,如果超級電容器在使用壽命上是蓄電池的4-5倍,而價格卻僅為其3倍左右。這也正說明部分新能源企業一旦選定了超級電容做儲能系統核心部件,甚少選擇其他儲能產品。
即便如此,國內也早已展開相關的技術攻關。2012年,集星科技參股寧波中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后者專門從事超級電容器電極、超級電容器單體及超級電容器儲能系統的生產研發。2014年,東陽光科與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下稱“清華研究院”)簽署有關大容量動力型超級電容器的開發與產業化的《技術開發(合作)合同》,加快大容量動力型超級電容器在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廣泛應用。按照時間推廣,上述學術科研成果應正在進入和實際產品開發融合的層面,這在時間上又佐證了拐點之說。 <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6-7/20167131846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