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光伏“國補”的重要來源——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的征收標準一再提高,已經從2006年的0.001元/kWh飆升至2016年的0.019元/kW,但仍然難以滿足急速膨脹的光伏市場需求。

2015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514.87億元,支出519.15億元,其中用于太陽能發電補助的金額82.29億元。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15年底,光伏發電項目累計被拖欠補貼大約400億元。
“我國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隨著光伏產業的發展和國際大環境的變化,當前的補貼政策已經不能適應光伏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遍L期關注光伏補貼的中南大學商學院教授熊永清表示。
“中國光伏補貼的1.0時代是‘金太陽+建筑一體化’階段,這時期的項目主要是屋頂項目,補貼的主要形式是電站建造初裝成本的一次性補貼。但由于初裝補貼僅僅針對裝機量,忽視了電站的發電量,導致部分電站的設備和建造質量都差強人意,僅實施了3年,1.0階段就結束了。”蘇美達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經理袁全說。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也表示,“金太陽工程”時期的補貼方式是有問題的,出現了很多騙補的現象。
因此,光伏發電一方面需要政府繼續扶持,鼓勵發展;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也必將逐步取消補貼,減少政策依賴!笆濉逼陂g,我國光伏行業將進入轉型期,即從規模擴張型發展到質量效益型發展的轉變。
近期,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決定進一步下調光伏電站的上網標桿電價。我國將逐步下調光伏發電補貼水平,直至取消補貼。
按照規定,2016年以前備案納入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如果未能于2016年6月30日前完成并網發電,將執行新的電價標準。這意味著,Ⅰ類、Ⅱ類和Ⅲ類資源區的光伏電站度電補貼將分別下降0.1元、0.07元和0.02元。
取消補貼需循序漸進
光伏發電補貼下調,對行業將產業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德國光伏行業發展可謂是一個很好的借鑒例子,到2014年為止,德國穩坐了9年全球光伏裝機龍頭老大的位置。然而,在德國削減補貼之后,光伏投資收益率明顯下降。2013年,屋頂電站的收益率中樞還在16%左右,2014年其收益率中樞僅為13%;地面電站從11%的收益率下跌至9.5%左右。這直接導致了德國的裝機量快速下降,2014年德國新增裝機僅為1.89GW,為五年來最糟糕的一年。
這樣子的大起大落,并不是好事情,這是需要中國做出借鑒并提前做好預見的。比較好的方案設定,應該是監管部門提前列出明確的時間表,采取逐步、逐年下調補貼的方式,取消光伏補貼必然會發生,具體在何時需要拿捏好,這也是業界非常關注的問題。一般認為,當光伏發電可以實現平價上網,補貼政策就可以退出歷史舞臺。但實際上預計不會等到那一天,應該會在接近平價上網之前補貼政策就會調整。
在上網電價之外,光伏裝機量、在總的發電裝機容量中占比,也可能是監管部門會重點考量的因素。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幾年光伏電站裝備成本下降,目前每kWh成本已經降至0.6元左右,但相對于中國大規模采用的燃煤火電仍然缺乏競爭優勢。以光照資源充足的甘肅為例,燃煤發電上網標桿電價為0.2978元/kWh,不足光伏發電成本的一半。這就意味著,沒有補貼,光伏電站每發一度電要虧超過0.3元,資本肯定不會關注這樣的生意。
如果以補貼后甘肅0.8元/kWh的光伏上網標桿電價計算,光伏理論收益率卻顯得過高。但事實并非如此,在光伏電站設備成本下降的同時,其他的成本卻在上升。
究其原因,雖然我國理論上能夠建設光伏電站的地面、建筑面積巨大,但是由于土地屬性、并網條件等制約,能夠方便、適宜建設電站的土地卻逐漸成為緊缺資源。企業在獲得光伏電站建設土地的同時,不得不滿足地方提出的扶持地方經濟發展等各類要求,投資建設電站的企業變成了這些資源持有者眼里的“唐僧肉”。企業滿足這些要求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變相提高了光伏電站的投資成本,增加了企業對補貼的依賴。
消納困難也是造成補貼難以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速下降的背景下,西部光照資源充足的地方出現了嚴重的棄光現象,部分地區棄光比例達到50%,使企業投資收益大幅減少。
除了電站本身外,國家鼓勵發展光伏電站,一個重要原因是促進整個產業鏈健康發展。換言之,補貼決定著光伏電站的生死,更決定著背后巨大的光伏電站裝備制造產業鏈。
可以預測,若大幅取消補貼,光伏電站裝備制造產業鏈上的絕大多數企業將面臨生存危機。若按照逐步取消,光伏企業或能丟掉補貼拐杖良性發展。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副主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到2025—2030年,光伏有望在發電側實現平價上網,屆時補貼有望取消!
倒逼光伏企業創新
下調電價補貼已是大勢所趨,從國家能源替代的角度考慮,下調補貼是對的。補貼取消之劍遲早會落下,當落下的那一刻,光伏行業將會發生什么?
大多數光伏企業人士對于調價一事都比較淡定。通過競爭和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光伏發電較高的成本會逐步下降到與火電持平的程度,實現平價上網,只不過現在的電價下調是倒逼企業進行創新而已。
光伏補貼的削減,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項目投資收益,這就迫使項目開發商對項目質量有更高的要求,即最具性價比的發電設備、最優的電站選址和設計。
因此,對光伏行業來說,一方面可以促使制造商進一步降本增效,自然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由于上網標桿電價政策更有利于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發展,未來將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西北大型地面電站的大規模投資和由此帶來的棄光問題,同時推動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發展更多的分布式光伏應用,自發自用,就近消納,更高效率的利用太陽能資源。
在通過技術創新降本增效的同時,實施“光伏+”戰略,拓展光伏發電應用領域,也被業內公認為是“后補貼時代”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有效路徑。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說,通過實施“光伏+”可以開拓更多、更廣泛的應用空間。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負責人介紹,光伏行業正在探索跟鋼鐵工業、水泥工業、玻璃工業等高耗能產業對接,通過這種方式既能提高光伏發電利用率,又能達到節能環保的效果。
為分布式光伏發展提供契機
在不斷促進企業創新發展的同時,光伏產業的發展應該愈益多樣化,不要再端著高大上的身段兒,而是要更接地氣,比如和定點扶貧、農業等各個方面實現充分結合。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地面光伏電站補貼拖欠嚴重,補貼額度也在下調,但分布式度電補貼并沒有下降。另外,比起申請“路條”,分布式門檻相對較低,又容易就地消納。
與此同時,各地財政給出的地方光伏補貼,大多用于支持分布式項目。相較“國補”,很少出現拖欠現象。因此,業內人士認為,這將為分布式項目的發展提供契機。蘇美達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經理袁全表示:“我們已經把分布式項目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開始戰略布局。”
除了蘇美達之外,天合、晶科等光伏企業也在紛紛加碼分布式。就連工程機械巨頭三一重工,也提出將在未來5年投資300億元用于分布式光伏。這意味著,它將拿出自身銷售收入的60%用于分布式光伏。
袁全還特別指出,和傳統能源領域的資金均來自國家資本不同,光伏領域,尤其是分布式光伏領域的資本來源和資本運作模式要更為多元化。針對分布式光伏項目的發展前景,如果完全依靠第三方在業主屋頂投資項目,而業主不能深度參與投資全過程,將很難真正大規模推動分布式業務的健康發展。為此,蘇美達推出了國內首例光伏電站發電量保險。這樣一來,業主主投的項目建成并網之后,在(3-8)年的時間內,國家給予分布式的政策紅利將由業主享有,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業主、社會投資者和專業投資機構,主動地深度關注并參與到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投資中來。
編后語:總體而言,光伏發電一方面需要政府繼續扶持,鼓勵發展;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也必將逐步取消補貼,減少政策依賴!笆濉逼陂g,我國光伏行業將進入轉型期,即從規模擴張型發展到質量效益型發展的轉變!昂笱a貼時代”,企業必須依靠技術進步降本增效,同時通過實施“光伏+”戰略,拓展光伏發電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