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公布《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目錄第三批,共有25家電池企業入圍。而國內新能源車企采用最多的日本松下、韓國三星以及LG化學等國外電池廠商,均未被列入目錄。
按照規定,從今年5月1日開始,未采用入圍企業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將無法獲得補貼。這將意味著,此前因為采用LG、三星等日韓系電芯的本土多家車企,將會陷入失去補貼或無法銷售的困境。
天津清源電動車輛公司研究院院長趙春明向記者透露,目前讓整車廠頗有微詞的是,原本2018年1月份才執行的政策提前出欄了!笆芷嚠a品周期以及整車調校一致性的影響,已有的產品絕不會走回頭路而棄用已經選購的外資電池。實際上,整車企業的不適反應只會加速外資電池企業的準入,影響不會超過三個月。原本三星打算2017年啟動電池測試和團隊招聘等相關工作,受此消息影響,三星已展開行動”。
記者了解到,一方面考慮到給車企一定的政策緩沖期,同時也為了緩解消費者的購車顧慮,工信部也正在進一步修訂《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放寬對在售車型限制,已經獲得目錄的,將給出一年調整時間。
國軒高科總經理方建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整車企業偏愛“洋電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制造工程化角度來說,日韓的電池確實優于國產。其次,受日韓企業的輿論影響,國外企業的產品控制好過國內企業,更多的是一種營銷策略。同時他認為,新能源汽車作為一個全新的產業,進行監管是必要的。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成員、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任勇此前向《證券日報》記者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都拿單體電池來做檢測,可能國內企業單體電池質量還更好。但是,“我們整車企業要用的話,國外的好。為什么?國外電池的一致性更好,這是關鍵”。
招商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汪劉勝表示,目錄的提出在短期內會保護民族零部件企業。但對電池準入的管控,更多的是要規范行業,屏蔽三無產品,防范騙補問題再度發生。
動力電池體系監管迫在眉睫
目前,雖然國內大大小小的電池生產商有上百家,但整車廠特別是乘用車廠商在選擇產品時,往往首先會傾向于包括三星SDI以及LG在內的外資公司,然后是國軒等國內大型生產企業,中小企業則少有問津。
對此,方建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采購國外電池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制造工程化角度來說,日韓的電池在電池制造裝備水平、電池的管理能力、電池過程控制能力等方面確實優于國產。
再有受日韓企業的輿論影響,比如早前有韓國電池企業喊出“一塊錢一瓦時”的宣傳口號。方建華稱,與其說國外企業的產品控制好過國內企業,不如說它更多的體現出一種營銷策略。
然而,僅在2015年國家和地方兩級財政用于補貼新能源汽車的資金就已經高達上百億元、預計2016年補貼資金將到達千億級規模。這樣大手筆真金白銀的投入必然是要補貼和培育中國品牌的新能源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最關鍵的核心零部件,毫不夸張的說,誰掌控了動力電池的技術和市場,誰就拔得新能源競賽的頭籌。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新能源產業不論是整車還是動力電池都應該有一個規范化發展的線路和體系。尤其是動力電池經歷了前期的超高速發展,現在國家加強了這方面的監管,加入了規范體系建設、目錄建設以及準入管理等,意在督促企業今后在選擇電池產品上,要考慮到是否符合我國的產品規劃體系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上汽、北汽在內因為搭載的LG、三星等韓系電芯沒有列入目錄,將會遭遇無法獲得補貼甚至無法經銷的窘境。崔東樹認為“一方面體現了個別企業對于政策制定理解還不夠到位,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動力電池的管理迫在眉睫!
方建華表示,從傳統汽車制造產業來說,對外采購帶來了便利:不用投資,不用研發,直接買來裝配。多年來,車企們的思維和行動已成慣性,認為新能源汽車亦可如此。然而這種做法實際上有悖于我國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整體戰略。
誠然,對于新能源整車的補貼大部分還是落實到電池,可以想見這源源不斷的巨額補貼到底是支持誰的發展,這是一個利益分配問題,更是一個路線問題,需要整車企業在路徑上與國家保持合拍。
國產動力電池任重道遠
當前從全球范圍來看,動力鋰電池行業已經形成了中、韓、日三國鼎立的競爭格局,三個國家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90%以上。目前,我國的技術水平仍落后于日韓,過去主要占據中、低端市場,隨著我國企業投入的增加,正在向高端市場前進。
崔東樹強調,雖然目錄的會對我國現有的動力電池企業起到促進作用,但目錄對外資企業的“阻擋期”一定不會長久,對于國內電池企業來說只能算是“短暫的春天”。
對于業內有質疑目錄的發布過于“一刀切”,溺寵國內企業的提法,國軒高科總經理方建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錄的發布是有利于新能源汽車的行業監管和健康成長。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6-5/20165271012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