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195個國家以及歐盟的代表齊聚巴黎召開世界氣候大會,經過一周的談判,大會即將閉幕。與往屆世界氣候大會不一樣的是,本屆巴黎世界氣候大會各國分歧不再那么明顯,期待按照計劃,一項新的全球氣候協議將在本屆氣候大會上達成,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以確保將本世紀內升溫幅度控制在2度以內。
從民生來說節能減排已成主題,從國家能源戰略部署來說,新能源結構調整已成各國主流。所以表面上一場氣候大會就是對各國在節能環保方面的問責與規范,而背后牽動各國能源產業帶動的新經濟形態轉型;诟鲊陨砝妫聦嵣弦粓新能源軍備賽早已拉開帷幕。
這世界上大概沒有比國際氣候大會更扯淡的事情了。畢竟,制定碳減排目標也不過就是在白板上寫幾個數字,然后“滿懷希望”地付之一笑。不過,在今年的大會上,各國領導人發現這次很難向以往一樣糊弄過去了。的確,當我們真的要去實現那些目標時,我們該怎么做?
好在過去幾十年中,國家和地方層面快速涌現了不少有關能源市場變革的想法。這些想法中最靠譜的有哪些?是否已經有了一些有趣的試驗?我把這些問題拋給了幾位專家,不出意料,答案是復雜的,但也不能說沒有希望。
“新能源開發和減排是兩種不同的政策,區分清楚這兩者很重要,也是首先要考慮的事,” 布魯克林研究院能源安全與氣候倡議代理主管Tim Boersma說道。比如,你可能以為,要是一個國家能夠將風力發電量翻番,那么碳排量就能立即減少,但事實并非如此。Boersma舉了德國的例子,德國自2011年起致力于能源市場轉型,但它的碳排量卻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有增無減。
德國的補貼:“能源轉型計劃”顯初效
從文件上看,德國可以說是能源市場快速變革的典范:5年前,可再生能源還只占到整個能源市場的17%,而如今,這一數字已經提升到了1/3。這都要歸功于德國政府領導的“能源轉型計劃”,而這一計劃所依靠的核心力量就是“上網電價(Feed-in Tariff)”政策,也就是政府許諾,長期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從致力于提供可再生能源的公司那里購買可再生能源。
“從各方面來衡量,上網電價政策都是成功的,”Boersma說。企業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入實際上超出了德國政府的預期目標,而電價的大跌也讓傳統能源公司吃足了苦頭。不過,Boersma也指出,這種政策在財政上是否可行就是另一碼事了,在投入資金之前,政府必須明確他們實施這一政策的具體措施。
“但是德國氣候政策的碳減排部分是基于歐盟排放交易體系,這個體系本身就有缺陷,” Boersma接著說,“主要問題是,碳排量價格,沒有像2005年政策剛實施時如德國和其他國家所期待的那么高”另外,他還補充道,“歐盟給成員國和特定行業提供的補貼也太高,這樣一來,規定可排放量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企業也沒有太多的動力去減排。”再加上減排政策不夠嚴格,德國鼓勵開發可再生能源的措施并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
正如《經濟學人》于2014年所解釋的那樣,低價格的可再生能源蠶食了天然氣市場,倒逼公用事業公司退而利用燃煤來提供能源,而燃燒煤炭的排碳量比燃燒天然氣更大。
北歐地區的成功經驗之一:排碳稅
Boersma認為,在減排政策方面,還是要向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以及挪威學習,“挪威人做得很好的一點是,他們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征收‘排碳稅’,一開始很少,不過這也對整個行業和投資者形成一種暗示,也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筆稅款將會越來越高,”這樣,利益相關者也就有了準備的時間。
相比之下,“澳大利亞的政策可能就是一個經典的反例,” Boersma說,而他自己祖國荷蘭也是同樣的情形。兩國的共同點是,都是先嘗試了一種政策,然后放棄再轉向另一種!昂懿恍,在發達國家當中,有很多國家的政策都是像這樣變來變去,”他解釋道,“這對吸引投資來說非常不利,投資者會因為不穩定而不敢投資,因此政策的長期穩定和可預測性是很關鍵的!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5-12/201512111027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