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版工業4.0--“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出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道路藍圖逐漸清晰。10月22日,中國信息化百人會邀請有“工業4.0教父”之稱的德國國家科學和工程院的院長孔翰寧與國內眾多專家和業內人士一起,探討中國工業4.0實施的預期目標、現實基礎和路徑抉擇。
德國藍圖十年后或能完成一半
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實際上都是兩國描述未來一二十年制造業變化的一個藍圖。在孔翰寧看來,德國工業4.0藍圖的落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認為五年之后10-15%就能夠實現,十年之后我認為這個比例將會達到50%以上,但是這個不是一個十年能走完的旅程!
孔翰寧表示,2011年他們正式推出工業4.0說法,當時有50個機構共同參與;2013年和今年又分別做了新的報告,但是根據其在德國做一個普查,現在60%的小企業還沒有聽說過工業4.0。
“我們覺得整個進展相對還是比較慢,去年德國政府把這個再抬高一個層級,就是我們讓更多的部門、企業和一些行業協會組織參與進來,所以現在這個工作整個層級提升了,范圍也擴大了。我們希望它能夠在商業上有更強的關聯性,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推進!
中國信息化百人會顧問、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表示,新一輪技術已經使企業的信息化正在面臨一個深層次的變革,在這個基礎上,各國的藍圖已經逐漸勾畫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一定不能置之度外。
“‘中國制造2025’這個文件對我們的發展目標,戰略重點都描述的比較清楚,這個文件對制造業而言,解決了一個是否要過河,過什么樣的河的問題,這個目標是清楚的!
但周宏仁認為,“中國制造2025”沒有回答“怎么過河”的問題,在具體落實時,他認為一定要結合中國的國情穩步的推進,急不得,但也慢不得。
三一重工高級副總裁賀東東則表示,企業實踐“中國制造2025”最大的困惑就是有限的資源和無限任務的矛盾,“按照4.0藍圖去做,在每一個維度都要投資,這起碼要幾十個億,我們資源有限,需要很長時間!
騰籠換鳥與比較優勢
“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一個不同在于,前者不只是一個工業4.0的規劃,而是工業2.0的補課、工業3.0普及和工業4.0示范的并聯式發展戰略規劃,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個產業替代的問題。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教授路風對此表示擔憂!拔矣X得中國在政策上討論新的信息化創新,好象是用新的東西代替舊的東西,當我們把整個經濟升級,我們的轉型都寄托在一些很虛無縹渺,沒有工業基礎的問題上。我擔心所有的工業企業都被當做落后的就給拋棄了。然后說出來的辦法是我們人類工業文明以來沒有得到過任何證明的東西!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5-10/201510231049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