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調研機構IDC公司的數據顯示,全球2015年云計算基礎設施支出(服務器、存儲陣列和網絡交換機)將增長26.4%,達334億美元。其中,私有云基礎設施支出將增長16.8%;公有云基礎設施支出將繼續超過私有云,預計增長32.2%,達到217億美元。而我國2015年云計算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
“春秋戰國”時代已來,諸候混戰“云”市場
繼7月21日聯想云攜“點亮云未來”的新主題參展2015中國互聯網大會、7月29日阿里云召開“云棲大會”并得到阿里巴巴集團60億元人民幣的增資,國內ICT巨頭華為亦在同天舉辦企業云戰略與業務發布會,發布了面向中國市場的企業云服務戰略。此舉標志著華為正式進軍公有云市場,使本就競爭激烈的云市場更加火爆,“云”大戰愈演愈烈。
而同在7月下旬,金山云也召開了云戰略發布會,為醫療、銀行、游戲行業客戶提供基于私有或者混合云的平臺和應用服務。據易觀國際統計,今年7月成了云計算會議之月、云產品發布之月,國內相關廠商召開各種“云”相關的會議不下百起。
可以說,如今中國云市場儼然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這幾年,云計算在中國市場成為各大企業競相追逐的熱點,各大企業先后發布了云計算戰略。這其中既有財大氣粗的互聯網企業,例如BAT所屬的阿里云、百度云、騰訊云;也有傳統ICT企業所屬的華為云、浪潮云、聯想云等;還有專攻云計算的獨立專業廠商,如世紀互聯等;此外,微軟、IBM、亞馬遜等國際云服務商也在殺入國內云計算市場,各建自己的云基地。
而從提供的云服務類型來看,從最基礎的IaaS、PaaS到SaaS;從公有云、私有云到混合云,可謂五花八門,讓用戶頗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
激增的市場、誘人的蛋糕吸引諸多國內外重量級選手混戰,產品不斷推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群雄逐鹿,誰執“云”之牛耳
目前云服務商形成五大陣營,一是亞馬遜、IBM、微軟等國際云服務商,盡管洋企聲勢較大,但是都面臨落地問題,更主要是受“去IOE”的影響,其未來要發展成國內主要云服務商估計很難;二是三大運營商,它們都是國內通信信息的基礎服務商,僅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兩家運營商就擁有著國內60%的網絡基礎設施,但其在軟硬件方面先天不足,無法一枝獨大,只能依托與其它服務商全面分享才能進一步做強;三是致力云計算的專業中小IT廠商,例如世紀互聯、三五互聯等,但因資金弱、規模小,只能“小而美”,做產業鏈下游的配套商、加工商;四是傳統ICT領域所屬的華為、浪潮、曙光等大企業,其既有專業技術傳統,也有“大商”風范,未來潛力無限;五是互聯網BAT巨頭,騰訊云和阿里云由于過去數年的互聯網及電商積累,已各自在核心領域具有強大優勢,其中騰訊云聚焦游戲、社交、移動領域,而阿里云重點開發政務、電商以及物流、醫療市場,百度云則將兵力主放在搜索、語音、影視和移動領域。
不過,多位行業專家認為,從多角度分析預測,未來國內云市場將從“春秋戰國”演變到“三國演義”,而分別代表ICT領域的最大企業華為、代表互聯網領域最大企業的阿里將能產出最大的兩朵“云”。
如今華為高調進入公有云,將給阿里云帶來極大挑戰。細分來看,雙方在不同的領域各有千秋:在基礎設施層面,由于阿里云不做硬件,華為處于絕對優勢(畢竟傳統ICT企業在針對行業的解決方案方面具有積淀和客戶資源的優勢,而阿里云的基礎設施有相當一部分還來自于華為、浪潮等企業),而在軟件應用層面,阿里云在軟件和數據處理方面比華為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集成服務方面,雙方勢均力敵,隨著雙方在云服務領域逐步加大投入,勢必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5-9/2015918105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