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強調的是智能化和網絡化,即通過智能控制,減少人工參與生產的過程。這就需要大量的計算機控制,并有海量的操控數據要自動分析,與此同時還需要網絡互聯,通過網絡將各種各樣的設備連接起來,統一通過遠程方式來操控!肮I4.0”就是需要工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工業云是走向“工業4.0”必不可少的途徑,它可以保證智能工廠里的各種智能化生產流程正常運轉。通過云數據中心,可以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與工業制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這些新技術的作用,讓工業制造業重新煥發活力。
大型工業企業熱衷于構建自己的私有云,例如中國商飛正從設計和制造兩個方面運用工業云和大數據。南車集團2011年開始啟動企業云計算,投資1.5億元在北京南車集團總部建立了高性能私有云中心。吉利汽車計劃從今年開始建設云數據中心,啟動混合式的云基礎設施建設,面向全產業鏈的云協同,建設行業企業協作社區,搭建行業資源的采購優選平臺。富士康、偉創力等優秀的工業生產制造企業,大力進行信息化建設,引入云數據中心,對整個工業制造過程進行監控與管理,提升制造智能化水平。其實,像富士康巨頭制造企業,早就已經和數據中心提供商‘世紀互聯’?展開了深入合作,成立了合資公司,并在貴州建設了“四代”園區生態數據中心,大力提升工業制造的智能化水平。未來,這種跨領域的合作一定會越來越多。
如果說大型工業企業運用工業云能夠將企業分散的信息資源統一整合,表現出更為集約、協同的管理特征,從而大幅提高IT設施的利用率,而中小型工業企業運用工業云,可以不用自己購買IT設備,只需選擇工業云服務廠商提供的在線系統或應用服務,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費即可,將大大降低我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信息化建設的門檻。
工業云有望成為我國中小型工業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另一個理想選擇。事實上,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近年來已初步取得成效,企業信息化應用正從大中型企業逐漸擴展到中小企業,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對信息化的需求更加明確和迫切。然而,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依舊面臨諸如信息化投入資金不足、信息化總體水平不高、一些企業對信息化的重視不夠、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技術應用的深度、廣度和集成度較低等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中小企業兩化融合水平的提升。
國家大力推進工業云及大數據中心建設,對提升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意義重大:首先,工業云降低了信息化門檻,使更多中小企業能以較低的成本切入信息化領域,有助于企業以相對低廉的工業軟件并集中資源,進行產品研發設計等創新活動;此外,也將推動中小企業實現知識共享和協同研發,有利于打通產業協同創新鏈條,降低中小企業信息化門檻,提高工作效率。在傳統信息化模式下,企業需要購買設計開發所需的硬件系統和軟件程序,還要定期進行維護和升級,成本較高。通過工業云服務平臺,企業能夠以便利的、按需付費的方式獲取軟件和其他資源,有效降低設計與制造成本,緩解資金投入困難,提高設計開發的效率和質量,縮短產品升級換代周期。
目前,中小企業對工業云這種新興服務模式的認識程度不深,對其安全性也存在顧慮;另外,雖然工業云公共服務平臺具有良好的社會效應,但其運營和維護成本較高,這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工業云的深化應用和持續發展,需要各方積極采取措施,推進工業云在中小企業的深化應用。大數據時代是未來工業的發展方向,在大數據時代不被拋棄的唯一方法便是適應它。
工業云建設如何展開
工業云的出現大大降低我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信息化建設的門檻,那么工業領域云計算建設應該如何展開?業內人士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發展自主可控的云計算核心平臺體系。這一舉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方面,通過科技專項等政府財政資助方式,促進企業建立自主技術體系,在計算、存儲、網絡以及運維的硬件和軟件方面,形成核心產品的群體性突破,同時顯著提升大數據挖掘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深化云計算在重點領域的應用。支持企業積極加入和開展開源社區活動,增強在開源社區中的影響力,并利用開源創新等方式形成優勢企業的技術溢出,帶動整體技術進步。
第二,實施云計算創新人才培養工程。云計算對于我國“互聯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應當盡快實施有針對性的云計算人才培養與培訓計劃。通過建立相關的云計算實驗環境和平臺,實施相關的人才培養、培訓和跟蹤計劃,培養能夠將云計算大數據商業模式與傳統業務相結合的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建議加大對計算科學的前瞻性戰略投入,進一步設立前瞻性計算科學方向研究中心、研究所、專業,在大學開設面向大數據應用的現代計算科學專業課,推進云計算大數據教育知識體系建設。
第三,推動云計算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要進一步制定云計算行動計劃,推動云計算和大數據等與現代制造業的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努力提升云計算的認知水平和應用程度,推動基于創新聯盟的標準和認證評估體系,動態管理好云計算平臺、提供高質量高性價比的服務;建立云服務的最佳實踐與樣板,讓動態發展的市場應用需求牽引著新技術的集成和模式運用。推動公共機構從買計算設備向購買計算服務的轉變,逐步向政府云、醫療云、教育云等方面梯度應用和規模擴散。
第四,優化云計算發展安全與政策環境。安全是制約“互聯網+”背景下云計算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要素。要完善信息安全立法,加強數據跨境流動管理,建立企業和政府用戶數據保護制度,明確服務提供者的數據保護責任及其追究機制。倡導行業自律,建立和完善云計算技術標準體系,努力改善寬帶網絡市場環境。在支持電信運營商進行寬帶網絡建設的同時,引導運營商根據云計算數據中心的建設趨勢,合理布局骨干網絡資源,并積極改善互聯互通質量,優化網絡互聯架構。
第五,提供便利的云計算資源服務。隨著云計算和大數據處理能力的不斷提升,進一步加深了“互聯網+”背景下云計算與相關公共服務及產業的結合。一方面,要支持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公共云計算骨干服務企業,顯著提升云計算系統集成能力和云計算服務能力,鼓勵大企業和大機構開放平臺資源,打造協作共贏的云計算服務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公共云計算服務,豐富面向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的云計算服務種類。進一步完善發展云計算所需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公共云計算服務資源,加快推進各公共領域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深化云計算在各行業領域產業化應用,帶動信息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升全社會信息化發展水平,有效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電源企業該如何應對
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日益崛起的時代,物聯網、云計算、新經濟體對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從而也促進數據中心生態系統持續擴張,并為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成長機遇和市場前景,也顛覆著相關行業企業的業務和思維。因此,如何與時俱進,既發揮自身產品及品牌優勢、又創造更多創新業務價值,實現在新形勢下的順利晉級,是相關電源企業所面臨的挑戰。
隨著工業云和工業領域大數據中心的不斷發展,全面數字化運行已經成為各工業企業“逐鹿市場”的重要條件,信息化與工業企業各個業務環節的深入融合,以及高端自動化設備的廣泛應用,使得動力系統逐漸成為工業企業安全生產和信息系統運行的支撐核心,由此也對動力設備在各方面的性能表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作為電源行業廠商,應該緊抓工業云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始終關注工業云和工業領域大數據中心的不斷發展對動力系統建設的特殊需要,根據客戶實際狀況以及需求,積極進行研發創新,為工業企業用戶提供高可靠性的電力保障,以在工業市場中塑造出強大的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