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互聯網+”戰略,具體到工業領域,就是“互聯網+制造”的概念。這個概念和美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概念區別并不大,通俗理解,都是在制造業中多方運用與互聯網相關的新興信息技術,改變制造模式、提升生產效率、創造更多價值。
在當今較為流行的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兩派理念中,中國為何不仿照工業4.0做自己的工業體系,而是偏向于互聯網在工業中的運用?雖然《中國制造2025》已經發布,被視為引領中國工業未來10年轉型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制造2025》并不是中國版的工業4.0,兩者間的差異非常大。分析其原因,乃是中國制造業大部分還處在德國2.0水平,而且還有很多達不到2.0,而是在1.0水平,這和德國工業4.0的標準相差還是比較大的。
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原因,關鍵在于工業“四基”能力薄弱,也就是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這些工業的基本課,并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能夠補上來的。德國工業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才有今天,中國工業雖然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但是有些打基礎的過程免不了,仍需長期努力。
因此,在眼下中國工業借助互聯網的形式提升制造過程的精細化、智能化、綠色化,更為可行些。工業互聯網雖然是美國通用電氣提出來的概念,但是實際上在工業控制領域,很多自動化企業也能研發自己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簡單來說,工業互聯網是利用設備聯網,通過網絡實施監測設備數據、生產數據、物流數據,將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從而指導生產、優化設備運行、減少能耗、幫助決策。
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比較關鍵的幾個點是設備、傳感、控制系統、數據收集、數據分析、云平臺計算資源,做好這幾個關鍵節點的技術難題的解決,就能將工業互聯網落地。中國的企業對于這幾個關鍵點所涉及的技術有一定的基礎,對于開發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其可行性并不低。
在工業互聯網的幾個關鍵節點中,涉及的企業包括設備廠商、物聯網(芯片)廠商、工控自動化企業、大數據企業和云計算企業。因為技術是多方的、企業也是不同領域的,總需要有一個牽頭的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研發解決方案。牽頭的企業可以是設備商,可以是工控企業,也可以是IT企業。例如通用電氣,其實就是工業設備企業。再例如和利時,是工業自動化企業。
但是目前,從工業互聯網給企業帶來的營收規?,并沒有一個絕對領先的企業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獲得老大地位,例如GE的財報統計中并沒有單獨的工業互聯網營收,其原因就在于完全成熟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還沒有研發出來,和工業4.0一樣,工業互聯網業還在摸索。
工業互聯網的難點分析起來大概有兩個:一個是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涉及比較多的上下游企業,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對于主導企業來說,其實力和在工業行業內的影響力需要比較高。IT企業、通信企業或是互聯網企業都不太可能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占據領導地位,更可能是成為合作聯盟的一員,配合主導企業推出解決方案。但是如果沒有ICT領域的企業支持,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也很難做出來。這就要求主導企業有很強的研發實力、組織能力和資本能力,將各領域的企業聚攏起來,共同研發解決方案。
另一個是不同的工業領域應用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并不一樣,也就是說,工業互聯網并不像IT解決方案那樣放之四海而皆準。能源企業需要的方案和裝備企業需要的方案不一樣,電子制造企業和鋼鐵企業需要的方案又不一樣,原因就在于各類型企業使用的生產設備不同,生產過程不同,生產參數不同。工業互聯網采集的數據需要和工業企業的生產特性緊密結合,這樣才能采集到有價值的數據,因此每一個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都需要和該領域的生產緊密結合。只有深入了解工業各領域專業特性的企業,而且還具備IT研發能力的企業,才有能力做出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5-9/2015911028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