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電動汽車指標自2014年納入北京市小客車總量調控體系,每年的新能源小客車實施增量限制,2014年分配指標2萬個,2015年分配指標3萬個,2016、2017年分配6萬輛。但新能源車從開始搖號就沒有迎來熱捧,從2014年新能源車單設搖號池后,只有2014年4月的一輪搖號配置指標少于申請人數,其余搖號均直接配置。而惟一一次搖號,中簽率超過了92%。
記者根據2014年至今進行的8次新能源車搖號配置指標情況計算,共產生1.59萬新能源車指標。有業內人士對此變化表示,目前新能源車指標使用率較低,目前,北京市已實行16個月的新能源車搖號,已公開的棄號數量達3791個,全市大約新增了近1萬輛新能源車。
新能源車指標申請人的數量今年開始回暖。以2015年4月舉行的小客車指標搖號為例,有3356人獲得指標,與今年第一期搖號相比,獲得指標人數增長了1000多人。隨著不限行以及有望減免過路費的政策支持,不少人想先占一個名額,但北京市小客車指標調控管理辦公室特別提示,一旦獲得新能源車指標,在6個月有效期內,不管是否已購買了新能源車,中簽人都不能再申請普通指標。
也有申請人從普通車指標搖號系統轉入新能源車搖號,指標辦提示,普通車搖號有次數階梯累計政策,但如果轉入新能源車搖號,獲得了指標沒有使用者,再次申請普通指標,則重新獲得搖號編碼,以前次數不累計,清零重新計。
充電樁“加密”布局,相關規劃預計年底前發布
純電動車不限行的新規,使電動車對市民的吸引力加大,不過充電是否方便,始終是市民購買電動車最大的疑慮。
記者從市規劃委了解到,北京就此已經開始編制《北京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規程》(簡稱“規程”),今年下半年將編制完成并征求意見,預計年底前正式發布。
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北京去年建成約2200根隨車自用充電樁,安裝在車主個人停車位上;同時還建成了約1500根社會公用充電樁,半數以上布局在四環路以內,平均服務半徑為5公里。
今年,北京計劃新建充電樁2000根,達到六環內公用充電設施平均服務半徑5公里的水平。編寫“規程”的市規劃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的充電樁將“加密”布局。
根據“規程”,居住建筑應將18%的配建停車位作為電動車停車位,同時針對新建辦公建筑、商業建筑、公共建筑等,提出15%至25%的充電停車位的配建指標。
“規程”還對新建公共停車場、P+R停車場、大型加油站、高速路服務區中建充電車位和充電樁提出合理、安全的技術要求。這意味著,充電樁的布局將更為均衡合理。今后電動車車主開車出行時,無論是上班、購物還是旅游,都不用為“充電”發愁。
市城鄉規劃標準化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規程”還將引導充電樁與建筑融合,規范充電接口的選址、位置、技術要求和相關參數。
此外記者還從北京市科委獲悉,為電動汽車服務的“e充網”網站,截至5月22日已更新了123座公共充電站、1742臺公共充電樁的信息,首批路燈充電樁改造試點近日已經展開。<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5-6/201561932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