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進軍中國光伏的消息又讓不少中國股民激動了一把。有投資者認為,這是市場的又一個10級大風。消息稱,蘋果將在四川新建兩個20兆瓦太陽能發電項目,預計每年可產生8千萬度太陽能電力,將遠超蘋果在大陸包括香港在內21家門店以及19棟辦公樓的用電總量。據悉,這是蘋果在中國投資的第一個新能源項目。
與蘋果沾邊的向來是風口
蘋果作為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開創了一個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時代,一直是科技創新和資本市場的風向標,以至于每一次蘋果新產品的發布,設計和零部件的新應用都會成為一個潮流,進而帶動一大批蘋果概念股走強,比如藍寶石、智能穿戴、柔性屏、液態金屬等。蘋果的新動向,就是市場的一股風。
光伏板塊表現不給力
這次是蘋果和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不少細心的投資者快速挖出了中環股份、樂山電力等概念股。上述兩家公司均在停牌中,那么蘋果介入,算不算給中國光伏產業做了背書,意味著抄底光伏板塊的時機到來呢?至少從盤面看,這則消息目前并沒有大幅提振中概光伏股,從A股市場反映來看,太陽能板塊今天的表現也不能用出色來形容。
蘋果跑到中國西部,不愿萬里建設兩個光伏電站做什么?肯定不是為了扶貧來的。目前蘋果所有的數據中心都是由可再生能源供電。從小的方面講,通過新能源給自己供電,這是品牌公司樹立社會責任意識的一種手段。從產業的方面講,光伏還處在一個去產能化階段,仍依賴于政府扶持,蘋果兩座電站對于中國的光伏市場只是杯水車薪,而作為一個市值近8000億美元,持有1780億美元現金、有價證券的公司,投資兩個光伏電站并不能說明多大的問題,畢竟蘋果始終是靠軟硬件起家的,投資新能源就表示看好新能源,由此衍生一堆概念炒作可能過于簡單粗暴。
事實上,目前蘋果相關新聞對相關板塊的刺激明顯弱化,那種見山是山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這也是產業和行業走向成熟飽和的一個規律,競爭者增多,產業鏈的利潤會很快的降下來,但對于互聯網企業新的探索,未來那些可能被重新塑造的產業,仍然可能是產生牛股的重要風口。
能源互聯網可能才是真正的風口
從谷歌、阿里、微軟紛紛進軍新能源來看,歷來IT企業看重的是流量和入口,而非重資產投入,聯手新能源企業或許是能源互聯網時代展開的前奏。
未來的能源互聯網可能是這樣一個狀態,首先是一個數據交換平臺,對于終端用戶來說,借助手機APP能方便實時查看和管理用電賬單,對于發電公司,可實時查看需求側用電數據變化情況,合理安排電力生產,對電網企業來說,可實時查看地區用電變化,進行針對性電網建設。
同時也是一個能源買賣平臺,通過聯網每個用戶可能同時具有賣電和買電的需求,當自主發電無法滿足需求時,可從平臺中買電,用戶還可以在用電低谷時以低價購電將電力存儲起來,并在用電高峰時以高價賣給有需要的用戶。
機構測算,我國電能供需不平衡現狀造就的市場機會高達每年1萬億,且逐年增加。這個可能就是蘋果投資中國光伏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海通證券認為,以華為進軍光伏為標志,互聯網對消費行業的改造誕生了BAT,作為產值可以與消費行業抗衡的能源行業,能源互聯網中的“BAT”值得期待。
綜合多家機構觀點,國內風電與光伏產業趨于成熟,儲能市場爆發臨界點即將到來,能源互聯網興起有望加速儲能需求爆發。<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5-4/20154211515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