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聯通云數據公司運維和服務部專家刑鑫在一次演講中,詳細介紹了全球范圍內云數據中心網絡發展趨勢,以及中國聯通在此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在他看來,伴隨著數據流量的爆炸性增長,數據中心網絡一定會成為IP互聯網的中心位置,DCI和骨干網將逐步引進融合,網絡結構也會發生徹底的改變。為了順應這些變化,中國聯通也在積極進行變革,希望通過學習國內外互聯網公司和運營商的先進經驗,構建一張能適應云時代要求的下一代數據中心網絡。
整體來看,分布分區資源池成為后續發展方向,為了解決資源池之間的橫穿和備份,同時做到高質量、低延時、高利用率的網絡架構,中國聯通將引入DCI+SDN的技術解決方案,重新構建高速接入、數據中心互聯和智能控制三個層面。但在筆者看來,DCI+SDN方案的引入,不僅能夠解決云數據中心網絡所面臨的技術問題,更能夠從根本上打破原有的運營商城邦體制,實現集團層面的集約化運營,實現全國一盤棋。
傳統IP網架構將被顛覆
根據思科的調研報告,全球數據中心總流量五年內將增長三倍,IDC互聯和用戶訪問IDC流量總和超過全球公網IP總流量,現在的IP網將無法承載全球數據中心產生的井噴流量,網絡架構將被顛覆。同時,傳統IDC向云計算中心服務轉型面臨非常巨大的網絡挑戰:大型的云數據中心要求服務器數量以萬為單位來增長,服務器數據總量都在1000PB以上;同時,數據中心間橫向流量占比也會逐步的提升,這就要求數據中心的網絡是大容量、無阻塞、低時延的交換網絡,數據中心互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可以說,在云計算這種環境下,它對網絡的需求,諸如時延、質量和傳統IDC是截然不同的,云計算業務從根本上改變了計算模型和流量模型,然后不斷對網絡延時和帶寬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網絡流向也發生了改變,從傳統意義上的南北流量,轉變成了IDC到IDC之間或者是資源池之間的橫向流量。
國內外的部分領先運營商已經注意到了這個轉變。以日本的KDDI為例,它就已經基于VPLS構建了全國范圍內的IDC互聯平面,為用戶快速開通互聯管道。同時在同城小范圍內也開通了DC-LAN,主要用來整合DC內的資源池,把數據中心內零散資源整合成一個整體滿足用戶使用。在國內,上海電信也做了一個基于類似KDDI DC-LAN的創新,將原來的南北流量轉變成了東西流量,大大減輕了到163骨干網鏈路的壓力。
在這方面,谷歌的案例最為業界熟知。谷歌利用光纖資源把全球12個主要的IDC進行了互聯,利用集中部署的TE工程,通過SDN技術實現統一調度,宣稱可以達到95%的鏈路利用率。這在傳統的互聯網IP網絡中不可想象的,運營商基本上到70%是肯定要進行擴容的。作為國內互聯網巨頭,騰訊也在這方面做了些創新,騰訊把全國規劃為四大區域,每個區域部署20到30萬臺量級的服務器,進而進行數據中心節點互聯。
“無論是運營商還是互聯網廠商,都在對自己的數據中心網絡進行演進。他們已經意識到,影響服務體驗的重要因素已經不是用戶‘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因為現在隨著光網絡的部署和發展,網絡時延、速率、質量都已經不是問題。如何把內容資源越來越近的向用戶端去靠近,拉近資源到用戶的距離才是最重要的。”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5-4/2015481422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