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新政一旦激活光伏應用內需,即可以為企業提供廣闊的市場戰略縱深,這是“打通一脈、舒活全身”,歐、美所采取的“守關”、“補貼突擊”雙線戰術,將被中國拆招!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認為,我們切不可對歐美的光伏政策掉以輕心,其既然敢“光明正大”地對中國光伏產品采取“雙反”措施,準備工作想必早已辦妥,中國的“組合拳”很難對歐美光伏市場產生實質性影響!
第一,中國的組合拳能否有效、何時有效尚存疑問。為了挽救中國光伏企業,國家相關部門、電網公司、地方政府“瞬間”出臺多項舉措,調查歐盟多晶硅、增加光伏補貼、提高并網效率、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等措施紛紛出爐。不過,這套“組合拳”卻仍未出現任何實質效果,光伏企業能否平安“活下來”、“活下來”能否看到希望還有待觀察。
第二,歐美“雙反”是有備而來。歐美對中國光伏產品“動刀”并非一時興起之舉,而是經過嚴格周密計劃后所采取的“高明策略”。歐美諸多國家從未將光伏行業作為地方政府的支柱型產業,光伏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沉淀才有所突破。并且,德國開始轉投風電、美國大規模開發頁巖氣、英國青睞天然氣和核電,光伏產業的世界市場早已出現萎縮態勢!半p反”中國光伏產品只是歐美國家政治外交策略的調整,國內相關企業太過于輕敵了!
第三,中國光伏市場和歐美光伏市場存在本質上差異。國內的光伏企業均處在產業鏈的上游階段,以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多晶硅及組件生產為主,而歐美國家則更注重光伏電池、光伏電站的建設,其處在光伏產業鏈的下游消費領域。中國的光伏企業難對歐美光伏市場造成實質性影響,而歐美收縮光伏市場卻可以輕而易舉的“封殺”“中國制造”!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中國的“組合拳”對光伏行業而言是巨大的利好消息。國家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密集出臺多項舉措的同時還應重點做好監督工作,避免企業過度、過快的涉足光伏電站領域,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結構失衡等問題。
中投顧問《2012-2016年中國太陽能發電站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中國光伏業寒冬境地,企業生存狀況令人堪憂。國家相關部門加強內部市場開拓的做法比較明智,能夠從根源上解決光伏業的頑疾。不過,在大部分多晶硅企業面臨停產倒閉危機之時,幫助巨頭企業“活下來”才是當務之急。<
來源:互聯網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2-11/201211161445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