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去年底哥本哈根會議的閉幕和“節能減排”、“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和導航標已轉向低碳經濟。光伏產業——這種用太陽能電池直接將清潔而又可再生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新興產業,在航天機電茁壯成長,進入了朝氣蓬勃的青壯年期。
近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與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此協議,雙方將以資本合作為紐帶,依托航天光伏垂直一體化產業鏈,促進航天光伏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這個消息對于致力于航天光伏產業發展的上海航天汽車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無疑是個重大利好。與此同時,航天機電又迎來了另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航天機電配股成功,共募集資金12.91億元。
從2000年起率先利用航天太陽能技術進入民用產業領域,到如今全力打造百億產業,航天機電的發展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創業篇
——創業艱辛 奠定發展基礎
航天機電發展光伏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所屬的上?臻g電源研究所研制的航天器電源系統產品就已在航天、航空等領域廣泛應用,神舟系列飛船、風云系列衛星的成功發射,更讓航天空間電源技術聞名遐邇。迄今,該所還保持著多項國內太陽能電池實驗室技術的領先紀錄。
新世紀的鐘聲剛敲響,航天機電與空間電源所共同投資成立的上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就以領先的太陽能電池技術為基礎,率先投入綠色環保的新能源產業,成為國內光伏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萬事開頭難。當時國內光伏市場主要以西藏、內蒙古等地偏遠山區為主,國外市場則面臨著國際知名企業的激烈競爭。憑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韌勁,航天機電人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一躍成為國內早期銷售額超億元的光伏骨干企業。
而今,在西藏日喀則地區和內蒙古的一些邊遠牧區,一座座航天光伏電站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綠色、清潔的能源,解決了無電鄉居民的生活、工作、學習的用電問題,給10多萬貧困群眾帶去光明,讓他們看到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十年的奮斗,航天光伏享譽國內外市場,產品暢銷上海、北京等城市和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區,并在美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韓國、泰國和南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享有知名度和美譽度,太陽能產品先后通過了UL、T V、TPTL、VDE、IEC、CQC、CE、ISO11439等多項認證。至今,航天機電已完成獨立電站、并網電站、聯建電站400余座。其中有中國首個由政府財政支持的電站項目——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光明工程”和“送電到鄉”工程、上海第一個生態示范樓項目——太陽能公司零排放的生態樓、上海世博會永久性建筑——世博中心1兆瓦并網示范電站、國家確定的863項目之一——1兆瓦光伏建筑一體化示范建筑等,這些都是當前光伏前沿技術的杰出代表,也體現了航天在項目管理和質量管理上的獨特優勢。
謀劃篇
——蓄勢待發 規劃產業布局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航天光伏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航天空間電源技術民用化、產業化,積累了發展經驗,奠定了發展基礎。集團公司逐步完善了航天光伏百億產業的發展戰略,義不容辭地投身國家戰略性產業,成為推動光伏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2007年,集團公司第四次工作會首次正式提出打造光伏百億產業,將新能源列為航天技術應用七大支柱產業之一;作為布局大手筆,集團公司以八院為主體,以航天機電為平臺,與上海市政府和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簽署了戰略發展協議。
作為新思路,航天機電整合航天系統內相關的10家企業和5個平臺的資源,全力打造包括研發、制造、運營平臺在內的完整的垂直一體化百億產業鏈。
在研發環節,航天機電擁有上海市級技術中心上海太陽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簡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在呼和浩特市擁有內蒙古區級的硅材料研究中心。兩個中心集光伏技術研究、開發、應用為一體,協助航天光伏產業鏈進行新技術的研發、新產品的產業轉化及工藝改進。
在制造環節,航天光伏已擁有硅材料、拉晶/鑄錠/切片、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的生產能力。作為此次配股募集資金主要投向,2007年5月成立的內蒙古神舟硅業有限責任公司第一階段年產1500噸多晶硅項目已放量生產,第二階段年產3000噸多晶硅項目建設正按計劃全面推進。2009年與天津環歐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內蒙古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一期基礎建設已經完工,晶體硅及硅片產能今年將分別達到110兆瓦和24兆瓦。此次配股募集資金的另一主要投向,位于上海閔行浦江園區的上海神舟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第一期年產50兆瓦項目已經投入生產,年內將形成200兆瓦的電池片產能。此外,太陽能公司已經具備150兆瓦組件生產能力。
- 1
- 2
- 總2頁
來源:國資委網站
http:www.mangadaku.com/news/2010-7/201073095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