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財政部公布了5家騙補車企名單,它們分別為蘇州吉姆西、蘇州金龍、深圳五洲龍、奇瑞萬達貴州客車和河南少林客車。涉及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超10億元。
財政部等四部委明明對93家主要新能源車企業進行了專項檢查,結果卻只公布了5家車企的騙補情況,難道其它88家新能源車企都沒有騙補?你信嗎?
于是,有媒體通過各種艱難的渠道,終于拿到了這93家新能源車企的騙補調查結果!
結果究竟如何?
騙補的哪止5家,93家新能源車企中就有72家騙錢,騙補車輛總計達到76,374輛,涉及金額共92.707億元,平均一輛車騙12萬!
(具體騙補行為可分為:有牌無車、有車無電、標識不符還有關聯方及經銷商閑置、終端用戶閑置(領補后車輛閑置)五類情況。)
據中汽協數據,201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33萬輛,此次涉案車輛總數超過去年總銷量的四分之一,這意味著2015年每賣出4輛新能源車,就有1輛是騙補的。
有人說,新能源車企這么明目張膽地騙補,其實不能怪他們,國家雙手把錢捧在你面前說要送給你,你能不要嗎?
——國家給6-8米純電動中巴車補貼標準為30萬元/輛,有些與國家補貼1:1的地方政府也補貼30萬,于是一輛最多就能有60萬元(上面提到的蘇州吉姆西就是)。
“新能源車的補貼這么高,人家不去騙才奇怪。”這場由政策觸發的犯罪,怪誰?
核查之后政府是怎么處理的?
財政部對上述5家騙補企業(有牌無車)的處罰措施為停止執行中央財政補貼。吉姆西取消整車資質,其他4家把問題車輛從推廣目錄中剔除,追回補貼資金。
騙補名單還涉及到“有車缺電”車企共12家,“標實不符”車企共8家,處理方式是取消2016年補貼預撥資格;問題車輛2015年不予清算補貼,且2013年-2014年的補貼也同時追回,但合規車輛可以繼續銷售。
對閑置車輛的處置意見是,根據情況嚴重程度區別對待(簡單來說就是看情況?),采取暫緩清算、暫清算50%,待一年后看車輛閑置情況,再做處置。如達到要求,則按達到要求年份補貼標準補齊補貼額度,如仍達不到要求,則取消補貼。
這起騙補大案,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背后肯定還涉及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如果還想要健康地、持續地發展新能源汽車,政府應該嚴格控制和收緊各種財政補貼,減少資質審批行為。否則補貼不但無法起到作用,反而讓企業失去了發展的動力。而且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都沒了,誰還買新能源汽車呢?
最后一句,小編想說的是:到底為什么不把補貼發給消費者呢?<
http:www.mangadaku.com/news/5897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