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業奉為圭臬近廿五年的“摩爾定律”面臨改弦更張的時刻。分享指引電腦及半導體產業技術發展數十年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正瀕臨極限,全球工程師原本一直維系著這個定律,不斷讓電腦晶片更小、更快、更便宜,如今半導體制程終于接近了物理極限,業界將推出新的預測系統預估電腦和半導體業未來發展。
摩爾定律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一九六五年發表。主要指的是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十八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之后,摩爾定律還被用于其他行業發展趨勢的分析預測。
但摩爾定律也受限于物理定律,當晶片線寬(產業能制造的最小導線寬度)縮小到廿奈米以下,有人認為摩爾定律將無法繼續預測半導體產業。因為線寬或許能持續在規定時間內縮短,制造成本卻大幅上升。易言之,即便技術上電晶體尺寸能夠循摩爾定律縮小,但商業上成本卻大幅提升至單一公司無法負荷的程度。
摩爾定律長期以來鞭策電腦業做出驚人發展。舉例而言,二一一年上市售價四百美元的蘋果iPad 2,性能比一九八年代的超級電腦克雷二號還強,而克雷二號體積如同一臺大型工業用洗衣機,造價要一千五百萬美元。
沒有這種發展,今天讓Google、亞馬遜等企業得以運作的云端資訊中心都將因太貴無法建造,也不會有智慧手機、平板電腦。不過,摩爾定律在二五年開始面臨挑戰,當時晶片面臨過熱問題,工程師被迫停止提高時脈、改采多處理器分工方式,繼續維系該定律。
到了去年,英特爾宣布新一代十奈米制程晶片延緩出貨,紐約時報說,這顯示摩爾定律終于撐不下去了。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訂于四日提出新的預測系統,名為“國際設備與系統藍圖”,取代國際半導體業界使用近廿五年的“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晶片技術預測系統。
美國、歐洲、日本、臺灣、南韓的半導體協會,也將對“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提出最后檢討報告。英特爾、IBM、三星等晶片大廠都是成員,但英特爾表示并未參與這次的報告。
半導體的小型化在未來五年將面臨極限。電腦晶片目前是蝕刻出二維導線的矽基板,IBM正研究以奈米碳管和石墨烯當做運算元件的基板,希望這些基板利用的是光脈沖,而不是電壓。 <
http:www.mangadaku.com/news/5823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