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東北計劃經濟色彩過重、產業結構單一等因素的影響下,東北經濟近年來陷入“失速”困境,2003年時中央曾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此后十余年間,利好東北的政策不斷出臺。4月26日,《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對外發布,東北再次迎來“突圍”機遇。
“斷崖式下跌”“塌陷”“失速”……2014年以來,媒體紛紛用這樣的詞匯描述東北經濟。
東北三省曾經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先行一步的政策支持,一度領先發展,被稱為“共和國長子”。2003年,《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出臺,在振興戰略的支持下,2007—2010年,東北經濟還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高于東部地區。然而從2013年開始,東北經濟明顯減速。
2013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在全國31個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都居于后10位,其中黑龍江位居倒數第三位。2014年東北經濟進一步下滑,黑龍江、遼寧、吉林GDP增速分別為5.6%、5.8%和6.5%,分別位列倒數第二、第三、第四位。2015年,遼寧、黑龍江、吉林GDP增速分別為3%、5.7%、6.5%,遼寧排在末位。從地級市層面看,2015年全國有14個地級市的GDP為負增長,位于東北地區的有6個。
2016年第一季度,東北三省的GDP增速排名依然位列倒數后5位,其中黑龍江、吉林增速分別為5.1%、6.2%,比去年同期分別加快0.3、0.4個百分點。遼寧經濟增速則繼續下探,為全國唯一經濟增速負增長地區,只有-1.3%,去年同期則是1.9%。
東北地區的全方位“衰退”
東北財經大學研究員于左認為,東北經濟增速全國墊底,核心癥結是體制機制改革嚴重滯后。長期以來,過于重視經濟增長速度,對經濟增長質量重視不足,忽視了結構調整;過于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對出口和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重視不足;過于重視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發展,對現代服務業及其他相關產業發展重視不足。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過深,對市場失靈彌補不足,政府職能和體制機制轉變滯后,不僅錯失了歷次結構調整的良機,而且使結構性矛盾不斷累積。
遼寧省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則表示:“東北經濟衰退的內因在于‘兩個集中,三個衰退’,兩個集中是東北尚未解決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的集中爆發,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問題的集中顯現;三個衰退包括資源性衰退、結構性衰退、體制性衰退!
這種“衰退”正體現在東北地區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
伴隨著2003年至2013年這10年的投資熱潮,東三省制造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從10年前的47%升至2013年的50%;被2003年的振興戰略視為在結構調整中增加就業主要途徑的第三產業,占比則出現下降。
同時,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緩慢。目前,遼寧的國有經濟占比超過30%,吉林超過40%,黑龍江則超過50%,均遠遠高出全國平均水平。截至2014年底,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占比最高的遼寧省也只有69.7%,且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之間大多是生產經營上的依附關系和體制上的“寄生”關系。
此外,數據顯示,東北地區自主創新能力偏弱。2013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與GDP的比值首次突破2%,達到2.08%,而同期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比值分別為1.65%、0.92%和1.15%,與北京、上海、江蘇和廣東的6.08%、3.6%、2.51%和2.32%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而另一個讓人警惕的數據是,東北地區人口紅利流失嚴重。2014年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出生率分別為6.49‰、6.62‰和6.86‰,大幅低于全國12.37‰的平均水平;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0.26‰、0.4‰和0.78‰,同樣大幅低于全國5.21‰的平均水平。<
http:www.mangadaku.com/news/5825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