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籍華裔學者、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范汕洄及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利用微加工技術在二氧化硅薄片上蝕刻微米量級的小孔,設計了一種二氧化硅光子晶體涂層材料。這種材料對可見光是透明的,但有很強的熱輻射能力。使用這種涂層的太陽能電池板能吸收同樣多的太陽光,同時溫度得到降低。
范汕洄說,這種晶體是被動制冷,工作時不需要電,也不需要其他任何能量的輸入。其基本原理是令波長10微米左右的熱輻射發散到空中,因為這種波長的熱輻射不會被大氣吸收、阻攔,從而能夠為太陽能電池板降溫。在自然界,這種制冷方式較常見。
用硅片進行的測試表明,這種晶體可將硅片溫度降低13攝氏度。范汕洄說,太陽能電池不會把吸收的陽光全部轉化為電力,沒有轉化的就變成熱。太陽能電池越熱,效率越低。如果太陽能電池板能降低13攝氏度,那么其工作效率將提高1%。幾十年來,商用硅基太陽能電池效率提高0.1%都是很大的進步,如今其總體效率也只有20%左右。因此,能夠提高1%,是“非常非常大的進步”。
范汕洄表示,相關制造工藝在工業界都是標準工藝,對太陽能電池板成本影響不大。<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鏈接:華裔學者最新發明促太陽能電池提效
http:www.mangadaku.com/news/56932.htm
http:www.mangadaku.com/news/56932.htm
文章標簽: 太陽能電池提效/國家科學院學報/二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