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內企業能夠完成整車控制器硬件結構設計,但由于我國芯片集成力量比較薄弱,制造能力較差,可靠性和穩定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內幾乎沒有能夠實現新能源汽車所用電子模塊量產的廠商。因為從設計到制造再到量產,汽車工業化的電子芯片和模塊往往需要4至6年的生產周期。所以一般同類廠商都是先做較為簡單的消費電子類產品,再經過多年積累的技術經驗,才能夠入手生產。
另外,目前我國電動汽車控制系統的應用軟件多數停留在功能實現,軟件診斷功能、整車安全控制策略、監控功能均有待優化和提高。國內領先的電機生產商精進電動董事長余平說,“奔馳、寶馬等跨國企業在汽車軟件上擁有較大的優勢,在功能安全標準上已經領先了我們五到十年的時間,他們都是技術標準的設計者。我們買了開發軟件的電腦以后,還要拿出資金支持軟件研發。
據報道,記者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采訪了解到,我國在電機驅動及控制系統方面,部分零部件和技術已實現國產化,擁有多項自主產權。但仍面臨核心關鍵器件“空心化”的風險,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芯片、薄膜電容、高性能磁鋼等關鍵器件與材料主要依賴國外技術和資源。同時,電機峰值功率密度和控制器功率密度與國際標桿產品仍有一定比例的差距,距離具備電機、變速箱、高壓控制器的一體化集成能力也還有一定的距離。
電驅動系統集成水平直接影響動力能量系統性能發揮和電池循環壽命。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亟待給零部件企業的生產指明方向,以帶動零部件企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同時,專家建議必須強化第三方監管職能,確保企業嚴格執行國家標準。
關鍵器件與材料長期依賴進口
今年年中宣布被深交所上市公司大洋電機收購的上海電驅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一直致力于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的研發,主要產品應用于各類新能源驅動的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等,公司現已成為業內領先的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組電機責任專家、上海電驅動有限公司總經理貢俊說,“很多國內企業生產急需的關鍵電力電子元器件仍需進口!
“以連接電機的軸為例,企業需要投入2000多萬從德國購買設備才能進行生產。”國內一家知名電機生產商董事長告訴記者。
同時,在高速電機減速齒輪、高速精密軸承等各種精密設備方面,企業也必須從國外引進技術或設備。
“我們中國自己的生產企業,例如一些汽車零配件合資企業,都是‘收款機’加‘麻醉劑’,跨國車企讓造什么就造什么,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一位新能源汽車產業資深人士說。
此外,在電動汽車控制系統方面,控制器基礎硬件、開發工具等基本依賴進口。目前各廠家基本掌握整車控制器開發技術,但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我國控制器硬件水平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產業化能力相對不足。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5734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