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用了十年的時間,將光伏的度電成本從50歐分降到現在不到5個歐分,很多國外專家認為2050就可以實現取代過程。但對于中國來說,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大概這個歷程在本世紀末能夠完成。
一、出現大范圍、大比例的“棄風、棄光”,到底是哪里出問題了?
既然大家都認可需要能源轉型,我們也建設了大量的風電場、光伏電站,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大范圍、大比例的“棄風、棄光”?觀念、技術、機制,哪個才是癥結?
1、觀念
綜合的考慮到可再生能源的社會邊際成本,給環境帶來的貢獻、節約了化石能源給我們的子孫后代、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如果綜合考慮的話,我們現在可再生資源的價格應該要比火電便宜,因為火電要把這些綜合成本加上去的話它的成本一定會比較高的。但是問題出在哪呢?現在面向社會公眾缺乏這一方面的科學普及、缺乏這一方面數據的宣傳,如果要加強這一方面社會宣傳的話老百姓能夠理解,政府再出臺相應的政策、企業積極的去相應,我想應該是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第一步,新增的電量里面盡可能是清潔的,比方說非化石能源。第二步,要把現有的化石能源弄干凈。即,盡可能多的用新增的部分是干凈的,把不干凈的弄干凈。同時,化石能源有思想要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退的過程中間不是一走了之,而是扶上馬送一程,就像德國人一樣我的煤電要給非化石調峰給它做補充,我最終等待技術進一步的進步我完全退出,當然那是85年以后的事情,這就是一個真正觀念的改變。
2、技術
以德國為例,德國的電網比中國的電網更優秀。德國是1.6億kW的裝機,中國電網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從2億kW的裝機到現在14億kW的裝機,就是說我們的10億kW是新的,甚至更多是新的,所以說我們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分布的不均衡,資源與負荷分布地點的不對應,造成這個地方風電、太陽能很多但就地消納不了。清潔能源來講應該是一種集中式的和一種分布式的,集中應該是在資源富極地區比如說三北地區,分布式的就是千家萬戶,分布式電源消納沒有問題,它就地消納。但是集中的清潔能源消納就存在通道的問題、機制的問題、省和省之間的、跨地區的。
負荷是不聽話的、很任性,原來電網通過調節電源來管住不聽話的負荷,F在發電也不聽話了,需要電網調節把兩個不聽話的孩子都帶好你才是一個好媽媽,F在德國人做的很好,德國人把兩個不聽話的孩子做的很好,德國是有50%左右的不穩定電源,但是德國的電網可靠性是世界上最高的電網之一。
德國主要的一些經驗就是:如果說我們體系沒有辦法去處理像太陽能還有風能的話,那就想儲能,但是它不是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打造一個能源體系,一方面考慮電網,德國的時候一開始電網公司說10%的可再生能源去上線了,現在我們提升到了30%,有些地區是60%,但是電網沒有問題,而且我們的可靠性是比以往都要高,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對于像太陽能、風能的預測做的很好。另一方面,用更靈活的發電機組能夠更好的去調節。同時,我們還可以用電來支撐建筑行業和交通行業找到一些出口,這樣的話才能夠達到60%的可再生能源來源,不是問題,它其實對我們整個行業、整個經濟都是一個不小的機遇,而且提高了能源效率。
- 1
- 2
- 總2頁
http:www.mangadaku.com/news/57284.htm

